本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时期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本刊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胡建君解读良渚精髓玉文化,感受其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的魅力。——编者
良渚文化主要位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与杭州湾地区。良渚地区近海,基本地形为平原,也有小丘陵,更有大片的湿地,气候温润,雨量丰沛,是适合人类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在已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玉器,有些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还有独具特色的陶器群、漆礼器、高等级墓地、城堡、祭坛、水利工程和城址的遗存。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良渚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甚至可以确认为中国南方史前最发达的文化。
史前中国曾经有过两条辉煌的玉文化带,最早的一条,贯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将东北和东南连缀成一条南北纵贯的新月形地带,然后又从东南经由中原转向西北,横跨东西,熠熠生辉。两条玉文化带,一纵一横,交相辉映,始于红山文化,继以大汶口文化而成于良渚文化。如果说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玉器属于开阔而飞扬的写意路线,以“形”致胜;那么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因其纹饰精细而诡谲,则带有细节纷繁的工笔色彩,因“工”出彩。两种风格不同而一样具有超凡想象力的美学风格,铸就了中国新石器晚期玉器工艺的双塔式构成,从而分别对后世玉器审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良渚文化玉器因其器类之多样、造型之纷杂、纹饰之繁缛而成为新石器时代玉器制琢最高水平当仁不让的代言人。
乾隆爷盘过的良渚玉
良渚的祭坛沧桑在目,而具体的祭祀情景已不得而知,只留下了两种重要的祭器:玉琮与玉璧。“琮”之名,始见于《周礼》等古籍,但其形制描述一直纷杂多样。《周礼·考工记》记载相关比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郑玄作注时云“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解释说“状若八角而中圆”。至清初,乾隆按《说文解字》所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为据,考证认为此物是用在车轴上的装饰,并按其形而称琮为“瓶”“辋头”等。
乾隆的案头,就有一件良渚文化大玉琮,他按照玉琮内径的大小配了一个景泰蓝小水桶卧在里面,作为案头花插,并吟诗一首,其中有“近经细绎辋头错”的句子。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书中,“考其源流,证以经传”,并引述钱坫的说法,将玉琮实物正式确定为“琮”,一举恢复了对“琮”这类迷失了一千多年的古代礼器的记忆。
关于玉琮的用途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其功能性质不外乎为实用器、陈设器、礼器和明器等几种。一般认为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有着沟通天地的神秘力量。其形态高矮、方圆不一,纹饰有繁有简,有着引领灵魂升天、沟通天人的意义。
上古宇宙观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特定器形祭祀特定神祇,可见宗教用玉制度已趋规范化。琮的形状也有圆形,三角和其他多边形制,也许是古人“方位观”的产物,或仅仅为了美观多样的需要。最初的设计,无所依傍,往往最真诚,最近性灵。
日渐丰富的用玉制度
如果说墓主人执璧、握琮是掌握神权的标志,那么秉钺便是掌握军权的象征。《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钺,同样也是反映良渚文化先民贵族身份、等级的物化形态的主要标志。
钺在中国古代也称之为戚,它本是一种武器,即斧头,陶渊明有诗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后来成为古代君王的权杖,且是非同一般的舞具。在古代参加乐舞的或为巫师,或为君王,往往君王本身就是最高的巫师。在参加具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时,君王执的舞具就是钺。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钺一套三件,此钺南瓜黄色,有透明感。上方有孔,刃角上部有神人骑兽纹,还配有瑁和镦,瑁身上也有神人骑兽图案,通体刻有卷云纹,何其尊贵华丽。
对石钺的玉礼化,最早开始于崧泽文化,到了良渚时期,经过长期演变的玉钺遂与新贵的玉琮、玉璧一起,构成用玉制度和礼乐天地的核心。礼与乐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礼别异,强调的是社会上人的等级,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威权和地位;而乐则重在和乐人们的情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
良渚文化,在“以玉事神”的祭神礼仪、“以玉为兵”的军事征伐和“礼乐天地”的情感沟通之中,用玉制度的内涵慢慢丰厚起来,以显贵者的等级名分制度为核心的成熟礼制正逐步建成。
泽披四方的玉文化
良渚古国虽然烟消云散,但其内涵文化并未消失,而是持续高歌流浪,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周边文化对它的影响。良渚文化部分器物的流散传布即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播。最典型的就是玉琮。琮,作为良渚文化最重要的器物之一,也是良渚文化的首创,其他地区出土的玉琮或多或少都折射出良渚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良渚玉器的某些物质形态和工艺技术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对后世器物的工艺影响深远。比如一些琮、璧、钺等形制及云雷纹等都为后世的商周文化所继承和发展,从殷墟妇好墓和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些玉器上即可见一斑。玉琮的装饰纹样及技法还被后世的青铜礼器所吸收。青铜器上神秘狰狞的饕餮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具有一定联系。某些学者认为玉琮的主纹、地纹、装饰纹三重组合的表现手法也为商周青铜器所继承。另外,玉琮以转角为中轴线的立体图案表现方式,则通过以合范缝为中线的图幅形式被借鉴到了青铜器上。
根据考古学的实证,良渚文化在其盛行时,就已将自己的审美和工艺,全面渗透到各大类型考古学文化之中,并随之传承、变异与发展,最终得以融汇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六器”与“六瑞”为代表的礼器系统之中,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涵盖了社会生活与信仰的方方面面,直至宋朝的官窑瓷器还有仿制良渚玉琮形制的。
良渚,字面含义是“侧面形状如半个波浪的小洲”,听名字就像一块穿越时空的美玉,一个温柔浪漫的传奇。文明的曙光从良渚升起,照亮整个江南文化与中华文明,照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