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夜色下渐渐显影出另一副面相,原来热闹的地方安静下来,原来安静的地方热闹起来。
我游弋在上海弄堂里,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味道,可惜照片无法传递声响和气味。每一处亮光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只是支起脚架,对好焦,按下快门。有时碰到一位爷叔,立在边上好奇地问:“夜里向介暗(这么暗)可以拍得出来?”10秒、30秒或更长的曝光后,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画面,他可能会说:“拍出来和看到的不大一样嘛……”
这,可能就是我更喜欢记录城市的夜晚多于白日的原因。
2007年开始真正接触摄影,第一次不能免俗,跟着朋友去外滩拍夜景,见识了长曝光的效果。后来,看到加拿大摄影师格雷格·吉拉德的作品,拍摄记录了变迁中的城市夜景,非常受启发,便开始尝试拍摄上海的夜景。当然,更多的是记录上海即将消失的弄堂、石库门和老建筑等。
可能有人会担心,夜晚拍摄会不会光线不充足,拍不出“漂亮”的效果?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本来就有着“不夜城”的名号,即使是在一些夜晚人比较少的弄堂里,也总有一些室内灯光、路灯和附近楼顶的广告牌或霓虹灯。这些光源有着比日光更复杂更丰富的色彩和色温,长曝光后成像的画面色彩也比人们肉眼看到的更加“艳丽”,再加上适当的后期处理,往往能呈现出平时不太会看到的城市景观。
摄影当然离不开器材,对于拍摄建筑,我习惯使用移轴镜头,最常用的是24mm的移轴,另外也有17mm的。由于移轴镜头需要手动对焦,所以无论白天夜晚我总是三脚架不离身,保障拍摄的成功率和严谨的构图。为了获得较大景深和较为清晰的细节,我习惯使用9-11的光圈,这样或许会失去一些“艺术性”,但对于那些变迁中的事物,细节的记录是第一位的。
采用光圈优先的设定后,通常数码相机的默认曝光时长不超过30秒,当然你可以使用B门等来获得更长的曝光时间。我比较少使用30秒以上来拍摄,因为在实际拍摄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行人车辆等都可能造成照片不完美,而且,越长的曝光还会产生更多噪点,所以尽量短的曝光时间可以保证成功率,有时候我会适当提高ISO来把曝光时间控制在30秒内。
很多摄影师拍摄夜景时,往往选择特定时段,如所谓的“蓝色时刻”,而我并不会特别在意拍摄时段,反而对夜晚的复杂灯光环境有着莫名的期待。很多时候,我只是选好机位,调整好构图,按下快门,几十秒后,相机屏幕上可能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这也正是拍摄城市夜景的魅力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