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创见
     
本版列表新闻
~~~“豫· 新生”展露海派设计“新势力”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城厢重焕新生,新锐巧思助阵
“豫· 新生”展露海派设计“新势力”
琳恩
■ 豫园文化创意制造所目标是用设计展示对上海的理解,做出更多能代表海派文化的伴手礼
■ 人们熟悉的上海百年老字号品牌,在这些设计新锐们天马行空的脑洞里被玩出了众多全新花样
  ◆ 琳恩

  上海人记忆之中的豫园,散发着本土文化特有的魅力。作为上海历史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豫园曾是文人雅士荟萃之地,之后,因为商品批发业务繁盛,印象之中,豫园又被贴着小商品市场的标签。

  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通过这方宝地,不少代表海派文化的地方特产,诸如梨膏糖、各式筷子、蛤蜊油等,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其独有的人文景观、明清建筑和传统街市为特色,使得豫园地区成为融观光、购物、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和旅游胜地。而如今,应对消费升级与城市更新趋势,豫园商城已经启动了改造与升级工作。提升“豫园故里”、重塑“豫园漫步”,打造“空中豫园”的工程,汇聚吸引了一批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年轻力量。

  近日,由黄浦区人社局、豫园街道办事处、豫园文化创意制造所和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联手合作的“豫·新生”毕业设计展,在位于豫园文昌路三楼的“文昌The Space”,这个全新开放的展演空间拉开序幕。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29名学生带来了他们用心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人们熟悉的上海百年老字号品牌,在这些设计新锐们天马行空的脑洞里被玩出了众多全新花样。

  挖掘上海的记忆宝藏

  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豫园的特产的梨膏糖,百年制作工艺延续至今,但以往一直以散装的形式售卖。改良其包装设计,成了美院学生山朝政研究的命题。在展览中,他所带来的作品,正是对梨膏糖的包装进行了再设计,以往的塑料纸包装由精美的纸盒替代,古老的手艺由此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用山朝政的话说,他的设计初衷之一,是让梨膏糖的包装更加环保。游客在逛豫园时,总会带一些伴手礼作为纪念,或者馈赠亲友。用了纸盒包装后,他们在触摸挑选时,会有更加亲切古朴的体验感。考虑到游客普遍的“拔草”体验需求,他为梨膏糖量身定制了体验小包装,在初次购买时,游客能选购小包装先行品尝,对梨膏糖有一个总体印象。在离开豫园时,只要有购买礼物的需求,就能“积小成盒,积盒成袋”,相赠于人,或者和亲友分享都非常方便。

  为了凸显出梨膏糖制作手艺悠久的历史和产品本身的古朴感,山朝政在包装的正面,特意使用了豫园瓦檐尖翘的形象,写意地在方寸之间铺陈展示了豫园朱品斋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其内盒,则以梨膏糖所设计的方糖形状,运用四方连续形成的黄蓝色纹样,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动画演示”。当内部抽屉合上静止时,透过顶面镂空,呈现一颗方形黄色梨膏糖的图案,当抽动抽屉时,下层图案就会随之变化。“梨膏糖的整个制作工艺和步骤,第一步‘煎’,第二步‘调浓汁’,第三步‘切割’,”据豫园文化商业集团文创设计事业部总经理孙佳妮介绍,“这个包装将沿传至今的梨膏糖制作过程全部展现了出来。”

  不只是环保,处处贴合梨膏糖和豫园的历史文化,让山朝政的设计脱颖而出。山朝政这样总结他的设计理念:“希望游客来到豫园,用一盒梨膏糖就可以把浓厚的古韵和海派风味,文化一起带回家,也就是把豫园带回家,把上海带回家。”

  能与朱品斋梨膏糖比肩的还有上海筷子店的筷子。作为上海首家筷子专业店,多年以来,上海筷子店用各式各样的筷子,满足了人们对家用、馈赠、收藏的各种需求,其所引领和代表的上海筷子文化,亦是豫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筷子店的筷子经过李琛同学的设计,也别具一番风味。“传统服饰与中国特有的饮食工具(筷子)都是中式文化所独有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秉持这样的设计理念,他把上海筷子作为灵感源点,将其与传统服饰结合。其作品《旖旎锦衾》,融入了南北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五个朝代的服饰色彩、纹样特征,将其用于现代化的包装设计。这不仅是“衣”“食”日常生活场景的结合,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式风格的神韵。

  展览上,还有更多挖掘上海的记忆宝藏进行创新的鲜活例子。比如,对于上海老品牌“蛤蜊油”的展示陈列,唐晓怡同学就充分运用了蛤蜊油的贝壳这一元素,选用了时尚界颇为流行的经典“水桶包”的设计。“蛤蜊的原始包装,本就采自于自然,而且也是广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设计。我运用‘水桶包’造型,也是为了还原人们的采集过程,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蛤蜊油’这种原始的风格。”唐晓怡坦言,在材质选择上,之所以没有使用常规的纸质包装,而是以麻绳编制取而代之,旨在体现延续蛤蜊油经典设计中“自然”“原始”的理念。

  文化创意是个大舞台

  这是上海美术学院设计新锐们的毕业设计展第一次来到上海老城厢豫园,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他们在海派创新精神的熏陶下,对上海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理解的用心表达。据孙佳妮介绍,他们之所以举办这样的展览,是因为今年4月,他们在受邀参观学生的作品展之后,深感学生们对上海文化和老字号的理解深刻而富有创意。在她看来,这种年轻充满活力的创新成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场景进行展示,让更多人看见。

  事实上,上海的城市更新升级,正为年轻的设计新锐提供一个巨大的发挥才干、展示创新创意,用青春的朝气和干劲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豫·新生”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览所在的豫园文昌街,于今年年初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亮相,曾经沿街的小商户被各种极具文化特色的创意小店所代替。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找到充满海派韵味的设计师礼品,体验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感受豫园古老的银杏树下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各类陶器、瓷器、扇子、苏绣、丝绸的文创小店汇聚一方,每一间都值得游客进去走一走。而“豫·新生”策展团队“豫园文化创意制造所”也正是希望借助此次展览,为新锐设计师提供一个舞台,让新生力量有机会和人们见面,把大众所熟悉的品牌用创新的演绎手法呈现出来,让过去与现在对话,激发更多灵感与想法,带领观众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体验上海。

  据悉,从即日起至8月30日,展览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据透露,未来,豫园文化创意制造所还将集结更多拥有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设计师加入,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用设计展示他们对上海的理解,做出更多能代表海派文化的伴手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镜头艺术
   第A21版:创见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老城厢重焕新生,新锐巧思助阵
新民晚报创见A21老城厢重焕新生,新锐巧思助阵 2019-07-17 2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