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翁阿姨的“获得感”
邵宁
  邵宁

  翁阿姨是我们单位的保洁员,已经在我们这一层楼工作八年了,负责我们偌大的办公室以及公共区域的保洁,包括四个卫生间以及一个茶水间的清扫。个子瘦小的她,干活很麻利,打扫过的地方,总是干净锃亮。她退休后来应聘这份工作,平时笑眯眯的,看不出已年过六十。

  作为一位跟垃圾打交道的时间远超我们的人,面对“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翁阿姨最近竟然多了一份“获得感”。

  7月1日早上,翁阿姨习惯地来到电梯口,准备收拾两只垃圾桶,她惊讶地发现“垃圾桶没了”!昨天,在茶水间和她聊天,她的一句话让我颇感意外:“侬晓得?现在垃圾少了!”

  翁阿姨说,原先茶水间的垃圾是最多的,装垃圾的大桶一会儿就满了,有时候一个午饭时间就要收拾两大桶,加上卫生间门口的一个垃圾桶、电梯口的两个小垃圾桶,每天垃圾要收拾六七大袋。现在,茶水间水池边设立了干湿两个垃圾桶,每个都比原来瘦了一大圈,她每天中午和下午各收拾一次,加上卫生间门口的干垃圾,一共五袋,分量也比以前轻了。

  那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伊拉外卖叫得少了!”翁阿姨口中的“伊拉”是年轻的记者、小编,外卖餐盒、吃剩的食物、喝了一半的奶茶都往桶里扔,有时一个人吃完就有三四个餐盒,每天中午垃圾桶都会“潽”出来。现在,他们外卖叫得少了,去食堂吃得多了,即便叫外卖也是适量点餐,甚至“米饭只要半份”。

  不过,翁阿姨的工作也不轻松,因为“物业天天盯牢阿拉”,所以她也得仔细查看每一个垃圾桶,还得不时拿出宣传册子,口中念念有词:“桃子是湿垃圾,桃核是干垃圾……”刚开始的时候,有的记者编辑也不太适应,剪下鲜花的枝叶都往干垃圾桶里扔,她都仔细挑拣出来。这几天,垃圾分类情况好多了,翁阿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垃圾分类实施不到20天,从我们这一层办公楼来看,效果已十分明显。干湿分开后的垃圾,将大大提高后端处理的效率。另一个意外收获是办公室的垃圾已经减量,那依此类推,整个大楼的垃圾,全上海的垃圾,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减量。由此可见,翁阿姨的“获得感”,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镜头艺术
   第A21版:创见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申城出梅时间变得扑朔迷离
翁阿姨的“获得感”
上海警方破获特大假冒商标案
专家:应科学看待长高这件事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翁阿姨的“获得感” 2019-07-17 2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