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的创业项目熠熠生辉,很可能,市场根本不这么看。而这份理性和自省,是创业者最需要的“上岗培训”。很幸运,张垚遇上了一次货真价实的创业者“上岗培训”!
去年,她很偶然走进了一家名叫“23seed”的众创空间,在为期三个月多的创始人学院中,从零开始学习一系列创业“琐事”,取经创业导师或天使投资人,深入探究融资的流程与细节,和其他创业者“头脑风暴”。在这个多元开放的创业交流圈中,她感觉热气腾腾的“创业心”冷静了——更多从市场需求、投资人角度、股东利益等“他角度”打磨创业思路,而不是“我的眼里只有我”。
位于金科路上的“23seed”是一家专注创业早期的众创空间,与众多物业式的众创空间不同,它更像一个“虚拟存在”。300多平米的众创面积里,可供租借的格子间,少之又少;空间主体是敞开式的互动场地,每周末30位创业者聚集在此组成“创始人学院”。这里工作日冷冷清清,周末人头攒动,创业课程分阶段递进,无论处于创业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正确的“上岗方式”。
如果你只有一个“梦”,走进“创始人学院”可以深入思索个人愿景和创业想法,学习市场调查和用户开发,探讨盈利模式,并给公司命名,确定产品定位;若在“种子期”,法务和知识产权,合伙人招聘与解聘,精益创业、产品开发、设计及管理是主要内容,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创业公司的财务管理,销售和市场是必修课,甚至还会教创业者如何举办一场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的公司酒会等。经历几年创业,公司进入初创期,公司文化及企业管理,参加融资训练营,操练路演技技能将是主要的创业辅导课。
最让张垚受益匪浅的是,每周一次的课后作业和周末相聚的小组讨论。比如,“你的创业项目别人怎么看?”,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样本数必须超过500份以上。“要知道,来此培训的创业者,都是公司事务一大堆,每周工作日还的完成一堆作业,很多人吃不消,或借口工作忙应付了事,或找各种理由’忘记作业’,坚持下来的人只是少数。”创业过程不就是如此这般的大浪淘沙吗,越忙越坚持的人才是创业者的真正素质啊!身为列奇招聘的联合创始人,掌管着几十个人的公司,又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张垚坚持每周保质保量完成各种各样“刁钻”的创始人作业。
越是坚持,内心越清醒。在“创始人学院”中,数千份市场调研做下来,数十次项目研讨中“被打击”,张垚终于明白最初的创业梦想——打造一个能够帮企业更精准招到人才,帮助求职者更快找到好工作,只是自己的“梦”,如何在市场上寻梦成功,得经过层层打磨,细细纠偏。? “这都是创业之初最应该想明白的事!”张垚告诉记者,在“23seed”众创空间里,每一位学员都收获了创业过程中宝贵的理性思索,有的甚至完全抛弃了最初的创业项目,与同学、导师一次次碰撞中找到了新方向。
虽然从未搬进众创空间,张垚依然自认为是众创空间的“毕业生”。在这里,她明白创业过程必须是由热到冷,给创业激情种下理性之根;找到一帮能够互帮互助的创业伙伴;一对一请教成功的创业导师,他们都是市场中摸爬滚打而来,坦诚交流每一次失败的教训。“更有价值的是,在众创空间里,我们还碰到了‘天使’。”创始人学院”毕业后,张垚赢得了“23seed”的天使投资。如今,公司正以此为起点,开发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筛选的金融专业人才招聘平台。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