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宋宁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主要经营时尚杂志、电子杂志等。苦苦熬过“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初创挣扎期之后,公司开始慢慢走向正轨。特别是近几年,公司销售额连年稳步增长,从初创期的100万增加到800万,公司员工保持在30多人。为了继续扩大企业规模,从2013年开始,宋宁和股东们一致决定,向银行贷款筹措企业发展资金。
服务类的中小企业难贷款,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没有固定资产抵押,“我们有固定资产,一套价值480万元的商务用房!”最开始,他信心满满。贷款数额不大约250万元,远远低于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再加上每年实打实的经营合同,真实的银行流水,公司成立以来的缴税清单、良好的资信证明等,银行贷款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几个月后得到的答复是不能贷款。
于是,宋宁便打算换银行试试,可结果让人意想不到,换了近10家银行,至今也没贷成款。在追逐贷款的过程中,宋宁被银行贷款的要求彻底搞懵了。“最开始,说我们企业太小,年营业额不够,不能贷给你;我们就努力做大,销售额连年增长,银行又说企业各种流程不够规范,不能贷款;那我们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制,如今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明年即将新三板上市了;银行又说,算了,你们股东商量一下,还是采用‘个人贷’吧,放款快,资金量充足。”
最终,企业发展最合理合规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至今渺无音讯。宋宁很郁闷,创业至今秉承稳扎稳打,真实合法经营,就是贷不到款,而且无论自身怎么改进,从银行公开的正规渠道都是“求贷无门”。“迫于发展,公司只好不断通过股东个人筹措资金。可是,这反映在公司账目上,就是这家企业不断地问个人借钱,又不断地还钱给个人。”宋宁告诉记者,这样的账目应该是不够健康的,给投资商看,很容易被质疑企业的正常融资能力有限。
宋宁渴望着,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众创空间,能帮助中小企业提供类似合理的金融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想从银行正门进去,按照正规流程获得合理数目的贷款,实在是太难了。而社会上能帮助中小企业,和这些金融机构打交道的创业辅导员,也太少了。”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