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对食品安全谣言也要监管
文 澜
  文 澜

  “我通过舆情监测分析发现,将近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是谣言和传言。”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介绍说。“顶着花儿的黄瓜用了避孕药”“喝豆浆可能导致乳腺癌”“萝卜和茶不能一起吃”……这些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传闻,让与会专家们感觉哭笑不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应该说,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近年来,公众觉得想要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越来越难。点击手机上的各种新闻APP,刷一刷微信朋友圈,类似于“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外国人不吃;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等文章到处泛滥,食品安全谣言俨然成了第一大网络谣言。

  有一句网络用语叫:认真你就输了。如果完全遵照社交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的帖子,照帖吃饭,恐怕就会遭遇无饭可吃的境地。因为常见的瓜果蔬菜、肉禽蛋鱼几乎都中过招。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真像网帖里描述的那样,“国人的餐桌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专家一刀切地表示“将近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是谣言和传言”,这一说法本身值得细究,应当对报道的信息源加以区分。一般来说,主流媒体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还是较为谨慎严格的,会将问题食品送往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会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做出权威的分析。如果公众坚持从权威媒体上获取信息,应该不会得出“近半的食品安全报道是谣言”这样的结论。人们被“忽悠”的主要信息源,来自于未经审核的网帖和病毒式营销的“软文”。

  这些打着普及健康知识旗号的网帖,往往是东拼西凑、简单复制黏贴的结果。文章的标题,让人看过毛骨悚然,诸如《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太可怕了,晚餐决不敢贪吃了!》……堆砌“千万不要”“天啊”“可怕”“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标题党”,欺骗的对象以中老年人为主,翻看他们的朋友圈,基本被此类文章“攻陷”了,这是找准了传播规律,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大多只会快速地浏览标题,不辨真伪就加以转发,所以借机以“传谣”获取商业利益。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形势不断向好。但有些谋利者借助新媒体平台,恶意制造食品安全“伪问题”,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对这样的行径理应有所管制,以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当然,与此同时还是要做到对食品安全问题严格监督,把好食品质量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民生速递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9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对食品安全谣言也要监管
尺度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再见,三文鱼?
步步惊心
端午节你安康了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对食品安全谣言也要监管 2016-06-16 2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