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端午节你安康了吗
王石川
  王石川

  前几天碰到了一件尴尬事,起因是有人言之凿凿地称,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当《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的网文横扫朋友圈时,真的不能不让人惶恐,怕说错话,不讨喜。安康论并非乱弹琴,端午节的起源确有悲情成分,若从源头论,不说快乐只祝安康,不无道理。

  但是,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在漫长岁月的冲击下,节日的文化必然会越来越丰富。正如有学者所称,端午因祭奠屈原而生,主题是祭奠、辟邪和祈福,但民间流传过程中,文化传承会有选择性,包粽子、赛龙舟的娱乐性盖过了它原初的意义,人生苦短,生活不易,借着节日“偷着乐”也是百姓常有的心态。

  我们过端午,既会很自然想到屈原,想到伍子胥,也会想到包粽子、赛龙舟,还可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不同的行为代表不同的含义,它们并行存在,互不干扰,如果在这一天只能悲悲戚戚,而不能有丝毫的愉悦,或者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谣都不要了,岂不窄化了端午节的精要?

  有学者举例称,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在端午节“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斯言不谬!如果对古人写端午的诗稍有了解,就能发现端午节变得丰富多元,并非始自今天,而是千百年前就已被多重塑造了。

  当然,关于端午节的诗,既有表达喜气的,更有怀念屈原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此外,还有记述民俗的,比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从中不难发现,端午节不是单一的文化主题,而是具有多样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如此,有人喜欢在端午节这天,祝人安康,那就祝吧;有人喜欢在端午节这天,祝人快乐,那就祝吧。各得其所,各随其兴,但是你不能因为你祝安康,就不让别人祝快乐。否则,就抽离了端午节的文化涵义,显得专断。

  端午节是安康还是快乐,引发了一个并不算口水的文化命题,这不是坏事。如果通过争议而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与端午相关的历史背景,去诵读古诗词,唤醒并未沉睡的文化记忆,就是大好事。“世事维艰,有文则兴。”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多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多一些温习乃至致敬,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民生速递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9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楼市资讯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对食品安全谣言也要监管
尺度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再见,三文鱼?
步步惊心
端午节你安康了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端午节你安康了吗 2016-06-16 2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