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满中国游客的大巴和一辆轿车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高速相撞,车辆侧翻,1名游客不幸身亡,2人重伤,部分游客轻伤。这起引发国人关注的事故,昨天有了调查结果:旅游大巴正常行驶时,由于反向车道拥堵,一辆当地轿车越过双黄线,逆向驶入大巴所在车道,并撞击大巴左前轮,造成其失控翻车。
看到这条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突然想到的却是上海的交通大整治。
这几天,一直在采访发生在上海的交通事故,感慨很深。可以说,几乎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有交通违法存在。很多事故中,生命的消逝,家庭的破碎,起因竟然只是一些看似极不起眼的“轻微”违法,那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人心痛,也让人震撼。
轻微违法同样需要严格管理。这一点,在上海交通大整治中却面临不小挑战。由此引发的警民激烈冲突,近来颇有不少。很多人认为警察执法过于粗暴,尤其是动不动就上铐的做法,欠妥。这种看法,在北京雷洋案和深圳查验身份证事件的背景下,值得重视。
平心而论,上海街头的交通执法中,肯定有瑕疵的存在,但如果就此苛责一线民警,却也容易引发消极的情绪。上海交通“补短板”提出严格管理、严格执法,绝没有错,但“严格”本身就是一个有弹性的词,每个人理解和操作可能都存在差异,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基层民警难免无所适从。
此前,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曾就深圳查验身份证事件有过评论。他认为,关于警察执法的方式尺度,各方认识不一,标准混乱,这种令人困惑状况其实源于4种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共存交织的矛盾认知:1.过去非法治时期警民鱼水情的传统形象;2.过去非法治时期维持治安对法律程序的忽略;3.现在法治建设期对国际执法者权威性的模仿;4.现在法治建设期对执法者监督的不足。
新旧理念和行为的对立交织,其实同样也是上海交通执法无法回避的课题。当务之急,是要有具体的规范和尺度,让所有的执法行为都有理有节有章法,而不是受一时情绪支配做出的主观判断。这不仅是对民众负责,更是对警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