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除了《爱乐之城》之外,最为好莱坞影评人看好的一部作品。它摆脱了商业类型片的固有框架,以冷静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与痛苦的故事,用感人至深的正剧方式探索爱、失去与救赎。
影片将视角对准了困顿的下层白人男性:因为哥哥乔过世,由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勤杂工回到离开多年的家乡,发现自己成为16岁侄子帕特里克的法定监护人。从此,他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家族往昔的点滴生活和伤痛记忆涌入脑海。他带领观众一同经历失去亲人的悲恸,体会兄弟间曾经的亲情。
和商业片惯用的心灵鸡汤不同,《海边的曼彻斯特》充斥着悲伤,郁结心情贯穿整部影片。它撕开真实生活的表皮,用血淋淋的创伤告诉人们,真实的人生残酷而峥嵘。往日的梦魇你无法摆脱,只有带着一辈子的伤痛,过完自己的人生。
《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是一部小成本的黑人题材电影,导演巴里·詹金斯此前默默无闻,曾执导过一部耗资不到1.5万美元的爱情小品《抑郁的解药》。这是他的第三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通过黑人男孩奇伦的成长故事,检视了同性恋、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男子气概这些颇具争议性的社会问题。
影片的品调颇为轻松文艺,镜头描摹生长在黑人社区的男孩奇伦人生的三个阶段:从孩童成长为少年、青年时期发现爱情、以及确定自己的性取向。经受外界非议和内心挣扎后,奇伦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确定了对“男子气概”的定义。从早到晚,从室内到室外,晃动的镜头,时而推实、时而虚焦的画面,自然的跟拍,对迈阿密这座城市有着松散又清晰的展示。非连贯性的叙事,以及浓重的色彩和迷幻的配乐,让人不由想到王家卫的作品。据悉,巴里·詹金斯本身确实是个王家卫迷,他还承认《月光男孩》的叙事结构受到了侯孝贤《最好的时光》的影响。不知道这位充满了东方文艺范儿的青年导演,能否让奥斯卡挑剔的评委送给他一座小金人。
《沉默》
沉寂了许久,老马丁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新作《沉默》。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7世纪日本“禁教”时期,两名葡萄牙传教士偷渡到日本传教。主人公们亲眼目睹了基督徒遭受政府迫害的情形,这使得牧师们的信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电影并没有局限于叙述传教士和教徒的经历,而是把许多宗教问题呈现到观众面前,引发出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据马丁·斯科塞斯自己说,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筹备这部影片。有看过《沉默》的影评人说,观赏这部电影实在算不上什么很愉快的体验。它令人感到压抑而窒息,有点类似一把钝了的刀子,缓慢而坚定地剖开皮肤,切开肌肉,一点点捅入胸膛。
今年奥斯卡上关于信仰的电影并不少,比如此前刚刚下档的梅尔·吉布森新作《血战钢锯岭》,主人公对信仰的执着与坚持令人动容。但《沉默》和这些影片都不相同,它除了忠实记录17世纪日本幕府统治时,那段基督徒遭受迫害的黑暗史诗,还展现出一位神父如何在困境中守护信仰的纯粹,深入探讨了信仰的存在和本源,富含哲理。
《藩篱》
《藩篱》也是一部以黑人为主角展开的故事片,它原本是百老汇的一幕舞台剧,曾获托尼奖和普利策奖,大段大段的台词极富舞台感。这次改编为电影之后,在话剧中扮演特洛伊的丹泽尔·华盛顿再度担纲主演。两度奥斯卡封帝的他,还同时兼任了影片导演。时隔9年后重现大银幕,丹泽尔的表现令人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值倍增。
故事围绕美国棒球新星黑人特洛伊展开,当时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种族隔离政策还未完全废除,黑人登场机会很少。在事业上升期,特洛伊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抢劫杀人案而入狱,导致棒球生涯就此结束。出狱后,他沦为匹兹堡的一名环卫工,他将如何面对妻子、儿子和朋友的复杂关系?
本片最终还是定格成为特洛伊的独角戏,各种人物轮番上场,来见证特洛伊的心路里程。“藩篱”既影射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社会正在打破的种族隔离,也是美国底层民众家庭中父子关系的“藩篱”。
据说,华盛顿在影片中将舞台剧中的冗长台词大段复制,从以往沉默寡言的高冷酷大叔,变成了一个黑人版的昆汀·达伦蒂诺。镜头里只要有他在,绝对是从头到尾叨逼叨个没完,演活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美国底层小市民。
《雄狮》
这部电影的明星阵容强大,有女星妮可·基德曼,扮演《龙文身的女孩》的鲁妮·玛拉,以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戴夫·帕特尔。
影片根据畅销小说《漫漫寻家路》改编,故事源于作者萨罗·布莱尔利的一段真实经历:5岁时萨罗在印度的火车上不小心与家人走散,他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流浪了几个星期,之后被送进一所孤儿院,并被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收养。25年后,他开始凭借隐约的记忆,用谷歌地球去寻找过去的家。他在生父母和养父母、东方和西方、贫穷的印度和富足的澳洲间辗转,思考着身份认同。
有看过影片的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黄渤和赵薇主演的《亲爱的》,以及刘德华主演的《失孤》。尽管故事走向不同,但“寻根”的主题有些类似。影片前半部分呈现相对真实自然,小演员桑尼·帕沃很有灵气。后半部分移至澳洲,情节渐趋于煽情和套路化。尤其是长大后的几场戏,剧情进展缺乏足够铺垫,令男主人公的情绪跳跃显得突兀,给人一种出离感。
但无法否认的是,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拥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对于那些失独家庭的细腻描摹,对于自己出生地强烈的探求渴望,都令人潸然泪下。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