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下半年,上海体育局提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沪上几个资深教练成立工作室培养项目人才,孙海平是其中之一。去年年初,“上海市田径短跨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孙海平田径运动发展中心”在莘庄基地正式成立。如今,中心挂牌已一年有余,孙海平之前的种种构想、计划正一点一点付诸实现。
换一种方式继续奋斗在一线,孙海平以自己的方式过着退而不休的退休时光。
不言告别
算起来,1955年1月出生的孙海平,正式退休已整整两年。然而,在莘庄基地里,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每天,体育馆里依然能准时响起孙海平招牌的大嗓门,跑道边,被簇拥在一群年轻小伙中央,他的背影依然带着温和、沉稳的力量。
变化却也并非没有,退休后的孙海平,看着却好像比以前更年轻,红光满面,气色也更好了。“现在我是一天两练,上午练谢文骏他们,下午练我自己。”孙海平笑着透露年轻秘诀。原来,退休后,师父就重拾了锻炼的习惯。如今每天下午他都要绕着体育馆跑道跑上25圈(5公里)。
去年年初,中心刚成立,孙海平大病初愈。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把陪伴自己40多年的香烟戒了。“我的烟瘾在业内都有名,最凶的时候每天要抽掉三整包。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常年的训练和比赛确实压力大。”如今,招牌的手拿香烟思考动作没了,身体状态却变好了。
对于孙海平而言,退休之后的一大“福利”就是少了不少政务方面的繁琐工作。每天结束训练后,孙海平都会回家逗逗小外孙,“时间变得更有效率了,可以静心思考训练上的问题。生活和工作也能平衡兼顾。”这样的状态,让孙海平很是满意。健康的身体也让他知道,自己还有时间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现在很多好的运动员,退役以后也不愿意干教练的活,教练越来越少,好的教练就更少了。你说,我怎么走得开呢?”
退而不休,不言告别,孙海平坦言,自己今后依然愿意站在莘庄的跑道边,一手握一个秒表,一手记录下每一个运动员的每一步成长,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一如当年陪着刘翔从年少到辉煌,从称霸再到退役。
志在未来
去年双十一,孙海平也迎来自己选材库的一次扩容——他的“孙海平田径运动发展中心”在闵行中学举行了分部揭牌仪式。这也意味着,从那天起,闵行中学成为孙海平在基层教育系统的一个选材新窗口。孙海平得以通过闵行中学这个窗口,利用招生资源寻找更多优秀的田径苗子。
除了谢文骏,如今孙海平手下这批孩子里,几乎没有一个是出自上海本地——对于大多数的上海小囡而言,当运动员不再是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而更多只是父母希望孩子健康的锻炼方式。“遇到好的苗子很难,各类运动会不少,但挑来挑去,也是在仅有的二线队里去挑,不少都已经定型了。”
从2004年起就被上海市体育局评为上海市二线运动队项目学校,闵行中学发展田径运动已有丰富经验。而在孙海平眼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学校基层体育教练的工作能力。“千里马还需要伯乐发现,一名好的基层教练,带出来的是一批好苗子。”相似的还有九亭二小,在学校教务主任张老师的带领下,学校田径运动开展得的红红火火,冒出了不少人才。
如今,一有空闲,孙海平就会亲自去两所学校看看孩子们训练,找基层教练聊聊天。“体育人才培养是阶梯性的,一直‘坐在上面’,凭我的一己之力,根本看不过来。培养眼线,从基层发掘,这才能从源头解决招生难题。”
有时,孙海平也会将这群中小学生请来莘庄基地,现场观摩他手下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一方面,能近距离接触谢文骏他们一线队员,对孩子们而言,是种鼓励。“另一方面,这种‘公开课’也能让基层教练学到我们的训练手段。”
孙海平坦言,自己希望能够找到跨栏的下一个接班人,这样的寻找也许是大海捞针,但他乐在其中。“搞竞技体育就要耐得住寂寞。对于体育人来说,可以攀登顶峰,也应该能投身于基础教育。”而对于孙海平而言,能在有生之年为上海培养出更多的跨栏人才,这比什么都让他高兴。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