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股票供应路径似乎更清晰了,主要来自于两个管道:一是用2至3年时间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二是新三板转板。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个“堰塞湖”中到底有多少嗷嗷待哺的公司。最新数据表明,现在在证监会排队的公司为718家,但这个数据是有进有出的动态数据,每周都有进入发行程序、也有新申报入列的,而现在各家券商投行那儿积压的项目不计其数,而各家投行手中的项目也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那么,这个“堰塞湖”的规模依然是不确定的,并且也是动态的。
近期在新三板挂牌的小公司,喜讯似乎要降临了。在上周召开的证券期货大会上传出这样的新精神:让一批创新能力强、诚实守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里面绽放。这用词挺有意思,“能够”和“不愿意”,决定了上市与否,这门一开,意味着大批“小三”公司转正啦!能转的就转,不愿意的那就好好呆在那儿。这消息一出,“小三们”真是欢喜雀跃啊。深交所立马表示推动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将成今年工作的重点。据统计,截至2月13日,新三板共有10544家挂牌企业,其中950家企业属于创新层,总股本1024.79亿股。可以预料,这创新层的950家公司有可能捷足先得。
尽管号称有1万多家公司挂牌,大多数实际上属于没有交易的“僵尸股”。新三板交易分协议转让制和做市商制,那些有交易的做市商股票也不都是每天有交易的,最早转板的那肯定在创新层和做市商交易的那些公司中遴选,这个数量到底有多少,现在还很难说。
新股的常态化发行已经成了定局,新三板也已经成了新股来源的“蓄水池”,发行新股除了支持实体经济,加大直接融资的功能之外,还多了一个功能就是对炒壳的棒喝,领导也表示了,新股发行数量多了,还炒壳吗?这对打击市场投机也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措施。
接下来新股常态化发行,必将对一、二级市场的盈利模式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是新股上市后的收益大大下降,从最近的新股走势看,投资者好不容易从网上申购中签了一个新股,最低的也就赚个4000至5000元,而市场下跌带来的股票市值缩水却远大于这个数字,随着新股源源不断进入市场,破发的概率也在大大增加;其次,即便数量增加,现行的发行制度决定了中签率也不会提高。现在网上申购不需要资金,而且持仓股民也已经少于5000万人,网上凭市值申购,中签率只有万分之二、三左右,C类投资者网下申购的门槛已经上升到五千万以上,配售率也低到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了,一旦股市下跌,一天的市值损失等于一个月新股白中。
实际上新股发行叫什么制不重要,新股从哪儿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之后,股市的平衡点在哪儿,市场供求关系犹如下面,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就是不要煮成了一锅“烂糊面”。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