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比赛“烧钱”
红色、黄色、蓝色……五彩缤纷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上海街头一道风景线。共享单车通过移动支付和物联网,解决了之前有桩自行车不能随借随还的问题,受到市场欢迎,出现一轮快速发展。
共享单车这半年来的爆发性增长,除了模式本身的优势,离不开资本的疯狂。眼下创投圈最热的风口无疑就是共享单车,虽然去年遭遇资本寒冬,但对于共享单车的热情仍是愈演愈烈。今年初,就有摩拜单车获得2.15亿美元D轮融资,杭州骑呗科技完成1亿元A轮融资。就在春节前,摩拜宣布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使其独享500万辆级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到今年初,共享单车行业总计获融资总额超过50亿元。
短短几个月里,一下子出现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背后都是资本在“烧钱”。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0多家机构投资于共享单车。
之所以说是“烧钱”比赛,是因为对于共享单车大规模的投资,目前根本看不到盈利。据有关资料,摩拜单车的造价为每辆3000元,创始团队设定的车辆生命周期为4年,如果一辆单车平均每天被使用2次(每次半小时计,收费1元),需要4年时间才能勉强回本,这还不包括高额的管理费用以及车辆的损耗。
投资方显然很难赚钱,就连摩拜CEO王晓峰也坦承:“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赚钱,多给我们点时间,盈利模式自然会有,但至少现在还没找到。”
真需要那么多?
事实上,全世界租赁式公共自行车到目前为止都很难赚钱。纽约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的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在中国,上海闵行、浙江杭州都早有公共自行车,都是靠政府补贴。
共享单车的投资方现在并不考虑如何盈利,而是要快速扩张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这就使得今年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大家都在增加单车投放量。据有关研究机构分析,OFO单车投放量达到80万台,摩拜单车60万台。毫无疑问,今年各种单车的投放量还将高速增长。
眼下,不同企业的单车,除了颜色不同,其他几乎没有大的区别,这种竞争完全是同质化的竞争。这个行业快速又无序的发展,很可能未来共享单车投放数量超出市场预期。
但是,一个城市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单车吗?这毕竟是一个区域内局部需求,还受到天气、停放场地等因素影响。
警惕新的“过剩”
一哄而上带来一个新问题,未来会不会造成“产能过剩”?
虽然发展共享单车对社会还是有益的,既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一种方式,也有利于环保,但是,如果自行车投放量过多,也会侵占公共资源。像上海这种大城市,公共停车场地本来就很紧张,汽车停车的场地远远不够,自行车虽然小,但数量一多占用空间也会很大。现在,已经出现无序停车、乱占道等现象,未来规范整顿是必然的。
所以,共享单车虽然好,但需要那么多的企业吗?需要那么多的资本投入吗?这几年类似的“烧钱”现象很多,比如去年网络直播走红,全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一下子有200多家。随着政策监管趋严,今年将进入洗牌阶段,如果一批直播平台被淘汰,那么,背后“烧钱”的资本就将打了水漂。同样,共享单车未来可能也会洗牌,大家比赛“烧钱”,不会都是赢家,最终胜出的一定是少数。
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历史经验教训,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热销的时候,中国电视机厂家有近百家,如今只剩下十分之一。十多年前全国各地一哄而上钢铁项目,小钢厂遍地开花,结果造成产能过剩,现在又开始关闭一些生产线。
我们鼓励创新,鼓励对于新兴行业的投资,但大家一哄而上“烧钱”,可能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对此,需要谨慎。 首席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