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这两天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央企的学者专家齐聚交流“深海·智能·极地”前沿理论、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
水面舰船研制达世界前列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长期从事我国大型水面舰船设计,他在学术报告中提到,我国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研制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们国家海军执行远海防卫作战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吨位不断增长,远洋航行环境进一步优化,舰船的信息感知能力、火力武备精准度、隐身技术等显著提高,在技术和能力体系上与世界海军强国站在同一梯队。
朱院士认为,我国水面舰船技术发展将在智能化技术、绿色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远程综合保障技术、以人为本的舱室环境与设施设计技术、海上无人系统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新型舰船将以创新精神引领,融合军民智慧,抢占舰船装备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
船舶制造智能化分三步走
人工智能时代,车间将不再看见汗流浃背的操作工人,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院士在报告中描述“船舶智能制造”的场景——几台机器臂能轻松将钢板切成需要的形状,每一块钢板还有“身份标识”,能够准确定位在船体上焊接,技术人员只要在后台轻点鼠标,发出各项执行指令,就可以控制机器人来造船。
林院士基于我国船厂现状,提出智能制造“三步走”的设想,即:建立智能车间,建立智能船厂及建立船舶智能制造联盟。“发展智能造船技术是赶超日韩,建设造船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他说。
建立全深海科学取样能力
我国将开发3500米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系统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上海交大杨建民教授团队正在研发“海底矿产开采技术”,并随着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高效、环保的商业化海底采矿图景逐步显现。其研发的深海采矿船在深海海流作用下的长距离输送管道环境载荷、强噪声和沉积物扰动环境下的深海采矿车导航和定位、采矿系统对深海海洋环境的影响等,都是深海矿产资源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深海水下工程装备”团队负责人葛彤教授牵头研制“全海深无人潜水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这将打破我国深海无人潜水器应用的技术空白,最终将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覆盖全海深的深海调查技术体系,建立全海深科学调查和取样能力。此项目的实施还将有效支撑我国“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海上应用,对实现国家深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