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下沙烧卖出锅啦
烧卖烧卖,边烧边卖!春雨润物,春笋破土而出,用新鲜春笋入馅的下沙烧卖热气腾腾出笼啦!
于2014年被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沙烧卖是浦东南汇地区特色点心,诞生于明代的浦东下沙地区,沿袭至今。下沙烧卖的烧卖皮用特殊擀面杖手工擀制,保证中间厚、四周薄特色。与大多数烧卖以糯米为馅不同,分为咸甜两类。咸味烧卖主要原料是鲜笋和猪肉、猪皮冻,汤汁浓郁,比糯米肉丁更加鲜美。甜味烧卖则以豆沙、核桃肉、瓜子肉和陈皮橘制馅,甜而不腻。烧卖包好后,上笼旺火蒸9分钟,揭开盖子,老远就能闻到令人食指大动的香味了。
在2011年入选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一度式微的下沙烧卖焕发新春,在全上海声名远扬,日均销售数万只,每年开卖都成为吃货界的一桩盛事,门店前排队最长可达五六十米。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下沙烧卖的好味道,“非遗传承人”郑玉霞在传承中加以创新,以冬笋入馅,还在浦西也开出了两家分店,食客们得以全年大饱口福。不过,爱吃笋的市民都知道,春笋较冬笋更加鲜嫩,尤以元宵节后的第一场春雨后至清明前风味最佳。也正因此,下沙烧卖的粉丝们总是一到正月,就开始盼望着以春笋烹制的下沙烧卖近早上市。
这几天,伴随着春笋上市,下沙烧卖蓬头再起。怎么样,来一笼烧卖,感受一下春天的味道吧?
本报记者 孙云
金山荠菜汤圆正当时
在金山区吕巷镇、廊下镇等地,依然保留着开春吃荠菜汤圆的习俗,过去,它是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期待,现在,它是初春里寄托情感的“妈妈的味道”。
荠菜之味在于“野”,金山人习惯元宵节吃荠菜汤圆,所以一过年初十,妇人们就带上孩子提着篮子,到路边田头去采野荠菜。
在很多金山人心中,采摘荠菜充满着儿时的童趣,立春之后,风还微寒,田野里青草初生,田埂边、坡地上,就趴伏着一棵棵荠菜,锯齿边,嫩红青绿。有经验的妈妈会告诉孩子,最好吃的荠菜一般都“藏”在菠菜或者香菜的菜地里,相比麦地里生长的荠菜,这些“寄生”的荠菜更肥硕味道自然也更鲜嫩。
采荠菜要趁早,现在正是最好的季节,金山当地有一种说法,“到了三月三,荠菜就老成药”,那时的荠菜就口感不佳无法食用了。
元宵包荠菜汤圆,是金山独特的民俗,咬上一口,荠菜的清香扑鼻而来,加上肉的鲜美、糯米的香糯柔滑,是春天里最极致的美味。老人们说起来其中还有故事,“以前家里穷,平常日子里吃不到大鱼大肉,过年‘恶补’,肠胃油腻容易不适,所以到正月十五就包上些荠菜汤圆‘刮油水’”。
本报记者 程绩
浦东奉贤春鲜马兰头
走进浦东新区0001号家庭农场,农场主乔占和父亲乔文龙正与工人们一起收割马兰头,老乔父子骄傲地介绍说,今年马兰头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10亩,毛收入预计能超过200万元,果真是书院镇大名鼎鼎的“马兰头大王”。
乔家种植马兰头已有20年,他们家的马兰头品种叫一点红,是正宗本地野生品种引种而来,叶面肥厚,茎秆粗壮,口感更加爽嫩。
虽然大棚种植的马兰头早在去年冬季就已上市,而且加工成马兰头干还能一年四季食用,烹饪书院名菜“马兰头干烧肉”“马兰干菜饭”。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露地种植的更加好吃,从现在到5月1日都是最佳上市期。这期间,马兰头壮实叶厚,味道鲜美。每逢清明,老乔父子也喜欢用马兰头馅做青团,吃起来比青菜肉馅更多一番鲜香。
同样在奉贤,到四团镇上海爵森农产品合作社体验农事乐趣的市民也能收获新鲜的马兰头。这几天,合作社大棚内试验的一亩马兰头已经探出头来,预计清明期间将再收获700斤。奉贤人食用马兰头花样还不少,凉拌素食,或是与盐煮花生米、五香豆腐干搭配,甚至包饺子、馄饨,马兰头都是春天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
本报记者 孙云 李一能
通讯员 陶金晶 刘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