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上海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百强”发布暨优秀社会主体展示交流活动在市群艺馆举办。这也是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各方第一次从网上走下来,现场“大会师”。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称,此举只为更精准地向老百姓提供多样的文化艺术享受。今后每年都将举办这类供需对接。
获奖案例分享金点子
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举办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共吸引包括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民非组织等167家单位报名,共申报302项公共文化配送产品。经过专家评审和市民网上投票,79家优秀主体的100个产品入选“百强公共文化配送创新产品”。
节目入选“百强”的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坦承,配送展示为民营院团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天空。“社区配送帮我们输送了大量的粉丝,八年了,从一开始的入不敷出,到现在靠演出能盈利而且可以支撑一年一部新戏的创排,《风雨同舟》《白衣柔情》《绿岛情歌》都精心打磨成社区版。”她现场分享。
大赛评委、文艺评论家端木复分析,百强的出炉对优化产品而言是个开始,参赛的产品有“撞车”的现象,有的主体第一次参加,不了解社区需求,这样的分享会能让更多优秀团队向节目“取经”。
交流越充分供需越对接
除了创新案例分享会,当天102家社会主体在群艺馆的一至四楼“摆摊”,“市集”中人声鼎沸。五块大型平板秀出卡通动画版《姑苏繁华图》长卷,飞麟文化传媒秀出一款文创“潮物”;即创戏剧团队则上演即兴表演,让参展者情不自禁跟随摇摆;古琴幽幽,市非遗斫琴技艺传承人杨致俭工作室的雅集令人心醉神往……
据群艺馆工作人员统计,超过750名各级配送机构人员、700多名市民抢先品尝新鲜出炉的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并交流体验。
从嘉定区赶来的李女士往返需4个小时,作为社区合唱队领队的她本想过来“讨教”,只是她没想到一进群艺馆就瞧花了眼,“好多展演和互动都很新鲜,我特别感兴趣旗袍盘扣、草木扎染。我拿了宣传册,回去后要跟我们自己的社区活动中心提提建议。我们老年人也很想学一些新内容”。
小东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顾立徽大赞“集市”创意,“一些居民反馈不错的配送讲座或课程一次就结束了,我们之前就想增加次数,正好今天可以跟一些摊主好好谈谈今年如何合作,太方便了”。
众多参展方也在“多方会谈”中获得灵感。上海青果巷子传统文化促进中心创始人陈晋芳称:“市民到底希望我们怎么办活动,光靠在线评价,我们还是不够明确,当面就能讲清楚很多细节。”此外,已有参展方提议,能否一年增加举办次数。
从以往的“网上下单”到结合“集市洽谈”,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认为,此举可以进一步优化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地给老百姓提供多样、多态、新鲜、丰富的文化艺术享受。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