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西部差距显著
目前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已出台了各自未来5至10年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其中“钱花在哪儿了”成了一大看点。北京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广东将专门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山东计划筹集50亿元扶持立项的一流学科。相比较而言,中西部的投入则要“寒酸”许多,宁夏计划从2017年到2020年投入1亿元用于集中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专业,贵州则计划5年投入5亿元推进区域内“双一流”建设。
投入的巨大差异更反映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的争抢到了白热化程度。有消息称,华东政法大学为海外人才开出了“最高房贴800万元、最高年薪100万元”的优厚待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
无序竞争情况堪忧
在这一轮的人才争夺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自然成了人才被挖的“重灾区”。去年2月的统计显示,西部各省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60人,仅占全国总数的11.8%,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非常明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不久前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已撂下狠话:“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那么,面对中西部高校顶尖人才“孔雀东南飞”,发达地区高校真会手下留情吗?有专家分析说,“双一流”建设将对既往的国内高校认定体系进行一次大洗牌,是原“211”“985”的升级版,一些新贵可能会崛起,一些老牌可能会落寞,所以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夺顶尖师资和科研人才便成为竞标“双一流”的一个重要砝码。针对高校这种急功近利、无序竞争的做法,教育部办公厅在今年初专门发出《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但事实上人才靠强留是留不住的。
引进来更要留得住
目前来看,高价位引进人才的大多是发达省市的一般地方高校,但这些高校往往缺少相应的学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土壤,长此以往并不一定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续成长和学术成果的创新创造。为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向教育部领导反映,有些人在不同学校之间跳槽,跳来跳去名利双收,最后又回到原来学校,成了待遇最好的教授,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挖人才给出的年薪和住房标准设立一个上限。
“花这么高价钱,其实已可在全球聘到不错的人才。说到底,‘双一流’建设的竞争舞台绝对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际,人才的引进首先应该瞄向海外,而不是热衷到中西部挖人才。”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志在建设“双一流”的高校,除了待遇吸引人,更主要的恐怕还是科研学术环境、团队氛围吸引人,要让高水平人才来得了还要留得住。“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我们不可能把钱都用到挖国际最顶尖的专家上,反过来我们会用心去引进那些暂时还名气不大,但学术发展潜力很大的人才,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工作平台,这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本。”他说。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