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聚焦/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贝聿铭文献展”今在苏州美术馆揭幕。对于深邃如海的中国文化,贝老先生一贯怀着自信——~~~
     
2017年03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贝聿铭文献展”今在苏州美术馆揭幕。对于深邃如海的中国文化,贝老先生一贯怀着自信——
一“贝”恋大海 此生终不悔
徐翌晟
▲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 苏州博物馆鸟瞰
 年轻时的贝聿铭
 卢浮宫“金字塔”
贝聿铭的上博设计稿及模型图(1946年)
  2017年,是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百年寿辰。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贝家在苏州已有600年历史,是当地的望族,坐拥苏州园林的代表狮子林、拙政园。今天,“贝聿铭文献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时间轴为线索,分为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回家六个部分,用图片、影像、文献资料、建筑模型展现了贝聿铭的艺术生涯及其建筑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展厅中绝大多数资料为首次公开展出,其中既有贝聿铭先生学生时代在哈佛求学时的试刀作品,也有在他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等经典设计,还有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在国内的建筑作品。

  硕士作业取名“上博”

  令人颇感惊讶的是,1946年贝聿铭在哈佛的硕士作业,竟取名“上海博物馆”。文献展策展人林兵长年跟随贝聿铭工作,据他介绍,贝聿铭在哈佛的最后一年,师从包豪斯建筑学派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课题,于是,贝聿铭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设计,他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格罗皮乌斯听完贝聿铭的设想后并没有反对,只是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于是贝聿铭决定设计上海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贝聿铭却认为,学院派风格的立柱空间并不适合展陈中国小件器物,由于家中不乏收藏品,他对中国艺术也有所了解。最后,他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了“上海博物馆”的设计,这个有庭院、有流水的建筑设计最终获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从展览现场展示的效果图上看,贝聿铭1946年在哈佛设计的作业“上海博物馆”,与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2002年,贝聿铭接手苏州博物馆设计项目时,已年逾85岁,苏博的设计难就难在“苏州建筑的粉墙黛瓦不能随便放弃,但又要有创新。既要有传统特色,又不能是苏州园林的复制。”贝聿铭先生的侄子贝念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2006年苏州博物馆完工后,贝聿铭就有一个愿望,即想在其中坐上整整一天,观察一下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对于这件作品的反应,可惜“他们不让”。对于这位老者而言,苏博是一个关乎他心灵的项目,也是建筑理念上的一个尝试。立体几何形态的坡顶,继承了苏州城古建筑的斜坡屋顶风格,天窗和斜坡屋面形成的折角,使自然光线产生层次变化。“他苛刻于每一处细节,庭院西侧是一片竹林,最初栽好后,他认为过于规整,要求重新种植,要有疏密,要显得自然,要能透过竹林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他甚至执著于池塘里荷花的位置,执意站在池边亲自调整把关。”

  “永远不忘苏州园林”

  贝聿铭早年曾在广州、香港、上海和苏州生活,上海的大光明电影院对他产生过影响。10岁时,祖父为了让他接触更多的中国文化,特意把他从香港接来苏州小住,苏州的灵秀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对他来说,博大的中国文化就像大海一样,神秘而又充满魅力。贝聿铭曾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园林……苏州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

  贝念祺透露说:“贝聿铭于2012年完成日本美秀博物馆教堂设计后退休,但是他想念苏州,桃花坞年画、鸡头米、西花桥巷是他常常念叨的。2017年年初,当贝聿铭看到将在此次展览展出的自己十八九岁时写给父亲的家信时,感慨万千。那时他刚刚到美国,每周一封家信维系着他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贝念祺说,贝聿铭与工作团队用英语交流,与家人则用沪语交流。他始终为母亲是艺术家、诗人而感到自豪,而商业头脑及建筑师的严谨则继承自他银行家的父亲。

  展厅中还展出了1982年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时的照片。香山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为此,当时曾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博物馆占比很大,以至于观众一看到展厅中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照片,感觉它更接近于一个博物馆。果然,尽管那不是贝聿铭的巅峰之作,但盘旋而上的楼梯与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飞天”相辉映,确实曾被评论界认为“做得有点像博物馆”。而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又何尝不是展现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地方呢?

  展厅中央,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模型是特意为此次文献展而制作的,这个始于1979年的项目对贝聿铭而言意义非凡,“因为成功地接手并建成了这个项目,才有了后来的卢浮宫设计。今天看来,以几何图形和三角构成的建筑,依然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林兵说,入口处墙上刻着的贝聿铭的名字已被参观者的手摸成了黑色,人们认为,摸他的名字会带来好运。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从未公开过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碑设计手稿。

  林兵告诉记者,贝聿铭自己认为还算不错的第一件作品其实是中国台湾地区东海大学的基督教教堂,而退休前最后一个项目则是日本美秀博物馆里的教堂,他的职业生涯因此就像画了一个圆,中间是无数极具争议性的项目。他拿过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金奖,普利兹克奖等等,他得到了一个建筑师所能得到的所有奖项。而他在中国的项目,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眼前的苏州博物馆,都是在中国传统之根上长出的新芽。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汇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人物
   第A16版:聚焦/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一“贝”恋大海 此生终不悔
新民晚报聚焦/文体汇A14一“贝”恋大海 此生终不悔 2017-03-26 2 2017年03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