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鹏医生的诊室总是人满为患,少的时候七八十,多的时候一百多人,时间呆得短的20分钟,呆得长的两三个小时。张云鹏医生从早上穿上白大褂开始忙碌,一直忙到下班,筋疲力尽回到家,喝一杯黄酒,吃一点饭菜,倒头就睡。第二天周而复始,又赶到祝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室,又开始新的一天的劳碌,问诊、搭脉、看舌苔、开方子、打针灸、拔火罐、按摩、牵引……
两万多人从此行走自如
张云鹏医生从事的门类叫风科,古代医学称之为“疯科”,发疯的“疯”!这确实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厉节风、漏肩风、鹤夕风、环跳风、龟背风、压头风、绣球风、鹅掌风、白癜风、缠腰风……现代医学则把它们叫做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
祝桥地区靠海,农民、盐民和渔民长年生息于“风雨雾潮”的湿地,风、寒、湿,这三种外邪叫当地人患上风湿病的几率很高。假如病人是单受风邪而致病,那么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假如是寒邪侵袭,那么疼痛部位固定,钝痛、刺痛;假如是邪湿,那么身体局部酸痛、疼痛,肿胀不舒。而得风湿病的人往往是三种外邪兼得,非常痛苦,不少病人说:生不如死啊!
于是,像张云鹏这样的医生“应运而生”,他们为了别人更好地行走,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天天捉摸最好的药方。
张云鹏的小小诊室每年竟然要接待两万多病人,也就是说,有两万多人从此以后行走起来自如多了!
有的病人从上海市区赶来,有的从外省市(内蒙古、新疆、北京等)赶来,也有的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澳门。来的时候,有的步履蹒跚,有的拄着拐棍,有的撑着双拐,有的被抬进来,两腿已经废了……过了几个月,他们的腿脚灵起来,从卫生服务中心走着回家了。
那么,张云鹏老医生每个月收入是多少呢?5000元。是的,这位全国中医专家月收入只有这么一点。
“张氏风科”得到传承光大
“文革”开始了,张云鹏的爸爸张丙文被揪了出来:“你是埋藏在我们身边的地主!”于是,张丙文一家7口卷起铺盖到乡下去种田去了,不能再行医,工资减到25元,一个人一月生活费只有3块5毛。那时,张云鹏还在读小学,头抬不起来了,学费缴不起了,他分担起家庭重担,跟着老木匠学手艺去了。
1973年,上海航道局党委书记赵传经得了风湿病,他打听到浦东张丙文专攻此症,就找到乡下请他治病,结果,毛病治好了。他立刻跑到祝桥镇革委会大声呼吁:这么好的医生怎么让他去种田?治病救人嘛,他可以为更多人服务嘛!
革命委员会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大官得罪不起,于是把张丙文调回祝桥,让他当一个临时的风科医生。
时光如梭,张丙文到了退休年龄,小木匠张云鹏按照政策,顶替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云鹏想继承“张氏风科”,想跟着父亲学医。可当时的医院领导不准许:你是什么阶级成分啊?还学什么医?好好干你的后勤杂务工作!
张云鹏想:我们张氏风科如果没有传承,到我这一代也就断了。我们从医积德,为了别人更好地行走,有什么错?你不让我学,我就自己学。
于是,他开始了求学之路,先是读业余中学,把初中高中两个文凭都拿到手,然后考上设在闸北卫校的中医班,攻读中医。白天在医院干杂活,下了班立刻从祝桥赶到上海闸北读书,晚上6点半读到9点半,放学后回祝桥的所有交通线都不运营了,他只能睡在姑姑家。清晨5点钟不到就起床,公交车换摆渡船,再换长途汽车,一路上他翻着书、看着书、背着书,紧赶慢赶,赶到医院已经7点钟,立刻上班,他又撩起袖子开始打杂……
就这样,整整3年,张云鹏终于拿到了毕业文凭,当上了可以开处方的医生,他心满意足地开始传承“张氏风科”。
送医下乡的专家志愿者
2010年,祝桥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杏林村”党员志愿者服务点活动,张云鹏医生不是党员,但他报名了。他的祖祖辈辈是中医,一向乐于助人,他们的救死扶伤正是从祝桥农村开始的,生于斯,长于斯,报恩于斯。
所谓的“志愿者服务点”就是在祝桥义弘村和高荣村设两个医疗点,张云鹏和他的伙伴们每两个星期都要下乡去为病人看病,不收任何费用,没有任何报酬。每次下乡,病人早早就开始等候,治疗完了,总是问张医生:“你们下次还来吗?我们腿脚不便,不能跑到老远的祝桥医院去。”张云鹏回答:“我每个月要送医送药下乡两次,每次两个整天,我会来的,放心吧,等我上门。”
病人不知道的是,每次张医生下乡,如果是搭同事的轿车,也要半个多小时;很多时候他是骑自行车去的,单程一个多小时,回来又是一个多小时。
前几年,村民大姚被车撞了一下,导致脊柱损伤,从此两手酸麻,背部疼痛,夜不能寐。后来,皮肤开始溃烂,惨不忍睹。张云鹏在问诊后说:“大姚啊,不要悲观失望。我的义诊是长期的,你的病我一定会帮你看好。你呢,每天要进行健康锻炼,坚持在家里做。我们两方面配合,一定会让你恢复健康的!”
三个月之后,大姚发现手麻和背痛明显减轻了,绑带也不需要了,止痛药也不吃了,他可以安安稳稳睡觉了。他特地跑到祝桥,悄悄给张医生送了两条中华香烟。张云鹏把烟退了回去:你自己生活本来就困难,怎么可以给我送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我不会收的。
高荣村的老秦得了风湿病,膝关节非但疼痛,还畸形了,即使拄起两根拐杖也只能勉强走上几步路。张云鹏赶到高荣,二话不说,就在老秦的家里为他拔火罐,打针灸。临走,还为他配上价廉物美的中药汤剂,叫老秦的儿子到祝桥医院去抓……他特地叮嘱:这药煎了,喝了,药渣不要倒掉,和毛巾一起煮开,然后把毛巾敷在膝关节上,很有用的。
三个月过去了,老秦可以扔掉双拐行走500米了,简单的家务也能做了。他亲自来到诊室,给张云鹏送来一个旌旗,上面写:医术一流,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使人健康幸福!
张云鹏不但下乡治病,还参加了健康知识进社区活动,免费为祝桥人讲授风湿病的防治:请大家注意,没病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防病,刚得病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不要乱吃什么偏方,要及时找医生,病重了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要丧失信心。你们可以来咨询我,我天天都在……
没想到很多居民都喜欢这档普及讲座,更没想到张云鹏一讲就是五个年头。
如今,“张氏风科”通过严格的评审,已经成为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科”的多种秘方获得上海首届中西医成果奖。2010年、2007年、2002年和1992年,老中医张云鹏四次被祝桥政府记功表彰,成为年度优秀医务工作者,同时成为祝桥“学科带头人”。他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他是全国的风科专家,发展了类风湿疾病治疗的独特之术,同时,他也是骑着车下乡为病人免费治病的普通医生。
老中医张云鹏时常问自己一句话:假如我是病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