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是一种人格
姜龙飞
  文 / 姜龙飞

  一种连我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却普遍存在的中老年人格心理,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一语点透。那便是“传承感”。从狭义的层面,埃里克森郑重提示,正因为有了传承的动机,中老年人才愿意努力工作,为的是使自己的后代过上更美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如果从拓展的、广义的层面论,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的传承感,还不仅仅指向自己的家庭和后代,更会向除家族以外的、更为宽泛的组织机构与社会面延伸。

  什么是“传承感”?相信许多人都不难凭借各自的经验作出解释。大凡有所历练、有所积累、有所感怀的人,谁愿意将毕生的积蓄——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随一把老骨头灰飞烟灭?除非胡天野地的所谓浪子——且慢,即使浪子回头的瞬间也有贵如黄金的辉煌,在肉身一步步趋向寂灭的时候,同样渴望交出一份可以传递的无形资产。它,就是你发衰齿摇时的犹有不甘、白发苍苍时的夙愿未竟;就是在你即将步入垂暮,却无奈地止步于下一代的茫然、漠视乃至轻蔑面前,不得不将某种技能学识或者处世积累紧锁秀囊的尴尬。是的,传承感唯有面对流逝的时间才会逆势飞扬,只有遭遇“代沟”、断层和叛逆时,才会爆发破壁的焦灼与冲动,哀叹时不我待。严格说来,最适合传承的年龄开始于一个甲子以后,智慧满溢,定力十足,但来日无多。仿佛有一丝断裂的绝望正漾过地壳,细碎的响动预示着一场有感地震的到来。年龄的阻隔和代际的疏离,是激发传承感膨胀的强大推力,越是趋近生命的终点越是强烈。而早期,它还在未知天命的门槛前长久徘徊,潜滋暗长,低调朦胧,不易被我们察觉和重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被视为一种孝道、责任和使命。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夫子眼里,“孝”这个字,不是简单的赡养与伺奉,不是生物的一箪食、一瓢饮,它实际上还承载着守道忠君的政治教化功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位列孝道之首。而在埃里克森的观察中,传承是一种人格,而非使命。它以血缘传承(繁衍子嗣)、姓氏传承(延续种姓)为基本架构,具有生物学的人格意义,并不偏激地受制于后天赋予的社会使命。它不是政治的附庸、权贵的布道,离开了控制与支配便无以蓄其志;也不是富豪的遗产、望族的规训,离开了金钱和欲望便无以塑其形。而是谁也垄断不了的氧原子,弥漫在一体共享的空气中;是大众追慕的香雪海,芳菲在漫无边际的旷野间。传承感与生俱来,本能地潜行在所有人的生理与心理之中,随思维的发育而发育,随体能的衰减而成熟,并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生物学方式的多种载体发散表达。诸如知识的方式、技能的方式、文化的方式等等。它所追求的,是希望自己在离开或永世之后,仍以某种形式融入下一代,将自己毕生获得的智慧和经验,全部或部分地传与后人分享,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存在过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体生命在某种意义上的“活着”。

  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阶段论,是他献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中,他把生命行走的最后一段旅程,界说为“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而传承感的实现与否,便是衡量完美抑或失望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在传承中永生,无论是作为信念留存还是作为行为延续,都是老年人——不,岂止老年,而是所有族群中的每一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必然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又不是既活在当下,又活在过去与未来?毋庸讳言,真正能够完美离去的老人不多,甚或寥寥;然而,体验着酸涩苦楚却回甘绵长的生命滋味,溘然仙逝的老人则很多很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汇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人物
   第A16版:聚焦/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传承是一种人格
何时入住养老院比较好
寻找老同学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书法)
老人老话(五十九)
给母亲夹菜的幸福
关注“新民银发社区”,就是关心自己,关心父母,关心父母的父母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C02传承是一种人格 2017-03-26 2 2017年03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