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文心,上海艺术界聚焦“文人画”
林夏
■ 李老十《醉归图》
■ 李老十《钟馗图》局部
■ 朱振庚《林散之先生速写》
  ◆ 林夏

  中国文人画重视学养、讲究笔墨之妙,源于魏晋,成熟于宋元,或绘写清雅之山水,或聊写胸中之逸气,后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对中国艺术史影响深远。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美术教育偏西化,注重素描与色彩,轻视诗文书法与人格修养,甚至出现了国画专业学生不会执毛笔的尴尬现状。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关于文人画与“文心”话题的展览与大型研讨不断。

  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关于文人画与“文心”话题的展览与大型研讨不断,其中,上海中华艺术宫新春第一个大型研讨会“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探讨的是《文心雕龙》这样的典籍对于当下的中国绘画意义;徐汇艺术馆与程十发艺术馆先后举办的李老十绘画展与朱振庚绘画展,二人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与实践者;上海朵云轩艺术馆首次自主策划的青年画家群展则命名为“文心游艺”,呈现的朱忠民、顾村言、牛孝杰等的绘画作品,不仅见出笔墨造诣,也可见较深的诗文修养;上海陆俨少艺术院正在举办的“心源的舒展——海上名家手卷展”关注的则是颇具文人性情的手卷画作。

  画中见出书卷气与精神所寄

  近代学者、画家陈师曾对于文人画曾说:“画中带有文学性质,含有文人趣味,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乃所谓文人画最显著的特征。”在上海一系列与文人画相关的展览,无论是徐汇艺术馆的李老十展览抑或朵云轩艺术馆“文心游艺”展,大多可从作品中见出书卷气与画外功夫。

  20多年前辞世的文人画家的李老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驰名,徐汇艺术馆的“古槐书屋——李老十诞辰六十周年纪念展”是李老十作品第一次在长三角地区展出,共展出他1986年至1996年创作的精品佳作40多件,涵盖了罗汉、残荷、鬼打架等多个系列。从中可看出李老十绘画技法之纯熟,画作内涵之高奇。李老十诗、书、画、印俱佳,他既受中国传统文人画梁楷、徐渭、八大山人等人影响,也受西方现代主义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影响,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文人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中,多有着自己的影子,如李老十《侍酒图》,画一小鬼跪地奉酒给钟馗,题跋书法古意而自在:“憐君肝火旺,小醉展愁眉。近日人间事,谁能断是非?”这也是以诗画求得自我解脱。正如一些评论所说:“李老十首先是一位有着人生境界的文人,然后才是画家。他的一笔一墨,无不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画真正的魅力其实是属于生命中真正的性情的。”

  程十发艺术馆的朱振庚展览是水墨画大家朱振庚90多幅速写的基础上,又从家属和刘海粟美术馆借展了部分朱振庚后期的速写、创作作品及文献资料,立体显现朱振庚一生的艺术追求。朱振庚生前最喜欢的是贯休、陈洪绶、金农等画家,受影响极大,展出一件书法大师林散之速写虽是铅笔,但朱振庚却依然长题,记录他对林散之的感受:“林散之的字写得好,成就一代书圣而不自知,别人不敢提他,把他边缘化,他只以为自己还不行,更加发奋,更加勤奋,结果促使他好上加好。”

  朵云轩艺术馆的“文心游艺——青年画家五人展”中,画作或清新雅致,或逸笔草草,不少画中都可见自作诗文与大段画跋,体现出画家综合文化修养。顾村言善以诗和画,如《墨梅图》自作诗句:“流霜空里两三枝,夜雨留人醉卧迟,最是孤游行不足,排云寄啸岂狂痴。”他认为,中国艺术从来不是简单的艺术话题,一直是一个大文化话题,也一直是培育人格的重要载体。宋元及以后尤其强调“文心”与格调,也直指文人心性的自由,“真正的文人画无论是画者还是观者,都是可以畅神的,文人画一脉,越到高格,越见出对于内在学养与书法的巨大要求。而中国画发展到后期的写意性与书法及其承载的文化与抒情性密不可分,写意性是中国人自在心灵的一种飞扬,中国人在艺术方面很早就摆脱了对物象的盲目崇拜,注重内在的情感与抒发。有句话说‘文之极则画’,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画也一直是培育人心的载体之一,是民族的精神所寄,就像傅抱石题画所言的‘真气流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文化断层与资本炒作等艺术外的其他因素扰乱,当下艺术价值的判断系统仍然不无紊乱,包括水墨概念的混乱与伪写意的流行,对中国画的真赏仍然很难。相信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发现与重视,这种混乱的状况终究会改变。”

  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与绘画的关系

  在一些评论家看来,上海近期聚焦文人画的一系列的活动看似偶然,并非偶然,而是不自觉地真实反映了当下艺术界的一种思潮——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精神与绘画的关系。正如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在中华艺术宫“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研讨会上所说,中央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这一系列“重塑文心”活动的巨大背景,在上海博物馆十多年的实践中,包括策划“晋唐宋元国宝展”、“美国藏中国绘画经典”等大展,他深深体会到,要坚持凸显“文化自信、文化肖像、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要为优秀传统文化留下肖像和气象,需要有文化精神,要有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认为,文心其实就是是价值观或者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体现几个精神,第一是个人的觉醒,第二是中国绘画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和交换,画什么是一种态度。个性当中有态度的,所以中国绘画不是单纯的一个物象投射,其实是精神投射,这是跟西方的写实主义的绘画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一样的,第三精神要超越的,最后形成图像的形而上,最后笔墨不是笔墨,笔墨是精神。

  知名文化学者郑重在朵云轩“文心游艺”座谈会上认为,他最早的书画理论启蒙,确实是文人画。1959年当时他大学没毕业,就买了一本关于文人画的书,从这里对绘画产生兴趣和概念,“这30年来,确实也有一个弊病,出现了这样一批画家,画得很好很完整,挑不出毛病来,但是缺少一种感情的抒发,没有这种情感,绘画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但从朵云轩‘文心游艺’年轻画家展中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画家非常注重文化修养。绘画主流真正回归到传统,院体是一方面,但一定要把文人画容纳进来。”

  近代学者陈衡恪曾提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对此,知名画家、评论家谢春彦认为,不管是“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画”,作者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画面文气、雅正,有知识含量,有读书人的情怀,有对传统文明的独到见解,画中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文人画的画家骨子里首先是文人,生命是不应该重复的。如果中国画,还算一种文化的话,我相信应该有一种精神在,应该有一种家国情怀在,要把自己的性情挥洒到纸面上来。”

  大多处于隐居状态的知名画家了庐认为,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在绘画中总的体现,不能说因为文人画的时代大背景过去了,文人画就“关门歇业”了,“我一直认为笔墨是中国画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现在是读书的人多,但不等于读书人就是文化人。清代伊秉绶说过:‘读书的目的是陶冶心灵,变化气质’,对于传统要能够‘化’,我对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有点建议,因为中国画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所以美术教育在技术性训练的同时,文化教育一定要跟上去。从历史上看,为什么有一类画家到了老了越画越好,比如齐白石、黄宾虹,另一类画家到了老了就越画越差、江郎才尽,那就是文化修养积淀不够的原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海湖庄园会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重塑文心,上海艺术界聚焦“文人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重塑文心,上海艺术界聚焦“文人画” 2017-04-08 2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