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中俄两国“老牌”航空航天高校共建中俄联合研究院,联合招收全日制双硕士,培养立志空天事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空天科技英才。今年9月学院将迎来首届60名中俄新生。
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是中俄两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务实合作的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客机可容纳250-300名乘客,航程12000公里,将与空客和波音公司客机进行竞争,进军全球市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俄宽体客机项目合作背景下,两校联合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企业,探索人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国际化新模式很有意义。本次合作这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具体深化。”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程骄杰介绍说。该双硕士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将主要依托中俄宽体客机项目,为了强化工程研究训练,拓宽国际视野,联合研究院还将建立莫航导师、交大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度”,每位学生由三方导师协商给出研究课题。程骄杰补充,结合航空航天产业未来需求,该联合培养项目将设立复合材料结构、航空发动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三个通用前沿研究方向。目前两校联合培养双学士项目也正在酝酿,预计2018年招生。
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敬忠良介绍,上海交大和莫航不照搬对方课程,双方通过反复讨论,共同编制培养方案;中俄学生一起编班,同堂全英文授课,同期实习,打造真正的国际化课堂。“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一定会紧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得到完整的工程研究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助推国家和国际空天事业的发展。”敬忠良说。
1935年交大原机械工程系设立航空门,交大成为我国第一个设立航空专业的大学。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出自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