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难掩连日奔波录制的倦容,虽然没能与先生见上一面,让他语气里都渗出深深的遗憾,但聊起《白鹿原》,陕西老乡张嘉译很是神采飞扬。开播在即,他有几分忐忑,但更多是信心,“有幸出演白嘉轩,就好像是我跟先生的一次神交。”
兴奋
用陕西话读完剧本
“上世纪90年代,《白鹿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版,我就读了。大概20岁出头,那会儿我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回到西安。之后听说《白鹿原》要拍成电影,虽然没人找我去演,自己又兴冲冲读了一遍。”张嘉译说自己是地道的陕西人,白鹿原离他家还非常近,“陈忠实老先生原著小说里描写的这块土地,这里的人,甚至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对我来说都特别熟悉,你想我读这个小说是用陕西话一口气读完的。”于是,当有人找上门来,邀请他出演白嘉轩的时候,“着实兴奋了一把”。
“但剧本拿来,放那儿,我差不多一个礼拜没敢看。《白鹿原》,在我心里不是一般的分量,就觉得你碰它,碰不好还不如不碰。如果要做,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做好。”张嘉译说,最担心的是剧本不够好,“害怕看了失望,这本小说非常难改,人物众多,非常厚重。”但他说,这么一百万字的剧本摞在家里,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么一部作品这么一个人物,对我吸引力太大了。直到片方、制片人不停催我。我才拿出来看,一口气读完了,其实还没看完,我就跟他们说我演。改编得相当好,非常成功,我读剧本都是拿陕西话读下来的。”说到这里,张嘉译仿佛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到《白鹿原》剧本的激动,他曾很多次讲,白嘉轩是他等待了20年的角色。
焦虑
跟导演在现场“吵架”
从原著小说50万字,到剧本100万字,故事扩充了,人物丰富了,“但申捷的剧本完全是干货,密密匝匝,连一口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观众看起来过瘾,但演起来真累,连发个呆、拍个远距离的戏都没有。”张嘉译说他合上剧本后“冥想“了很多天,脑子里不断梳理这个剧本和原小说,哪一段对应哪一段,“有时候会混起来,但是我在不断地揣摩这个人物,想他的每一场戏,每一个动作,用的时间比以往都长一些。”
“压力”是张嘉译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开拍伊始,病中的陈忠实挥毫写下“激荡百年国史,再铸白鹿精魂,祝贺白鹿原电视连续剧开拍”的四尺中堂,送给了剧组,寄予厚望。张嘉译说,这让他压力更大了。“最难的是开始,真的焦虑。”演过那么多电视剧,立起过那么多的角色,依旧难挡“白嘉轩”的紧张。张嘉译告诉本报,大概开机十多天的时候,何冰有一次把他拉到一边问,“你干嘛呀”,因为在现场他跟导演刘进为了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其他演员都有点害怕。“我和刘进20多岁起就在一块儿玩,他也是陕西人,但这次拍《白鹿原》我们俩可以说,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刚开拍那几天,我们都在寻找,寻找这个角色,寻找这个戏的感觉,两人感觉一不对,在现场就哇啦哇啦吵起来。”张嘉译笑了笑说,“想想那时候是挺焦虑的。其实,一接到这个本子,我们就互相吓唬,也互相鼓励,‘拍不好怎么办?那就豁出去拍’。”
带劲
整组人为戏如痴如醉
所幸,焦虑很快被酣畅淋漓的创作所替代。“有时候一场戏下来,何冰老师我们俩还击个掌,完全演嗨了。也有时候特别伤感的戏,演完了得坐下来,还要缓半天。跟秦海璐有好几次,走戏时候我们都不敢带情绪,就是压着,积攒着所有的感情和情绪,然后抡完一条下来特别爽,想想,也真没力气再来一遍。”七个月时间里,整组94位主演、400位幕后工作人员、4万多人次的群众演员,从蓝田开始,经三原、南京、上海、合阳、晋城、太谷、碛口、回到蓝田,再最终返回北京,先后完成10次大规模转场,张嘉译回想起那些掏空了自己的表演,直呼“带劲”。最带劲的是剧组的创作氛围。
“正式开机前一个月,剧组希望每个演员都能来陕西蓝田体验生活,没想到,几乎所有演员都来了。”于是,他们住在村民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演员的日常是挑水、割麦、赶车、劈柴,女演员的日常是纺线、和面、扯面、做饭。“那会儿,蓝田很热,地表监测温度甚至超过了68摄氏度,大家天天在太阳下暴晒,晒出那种质感。现在都是高清拍摄,只靠化妆师拿底色去打,那个质感是不对的,观众会觉得不舒服。”
张嘉译很得意能跟这样一群爱戏的人合作,“我们每天还会聊剧本。剧组在宾馆电梯口摆了一个长条凳,大家每天下了戏就聚在那里聊角色。以前,演员相互聊戏可能有时候比较忌讳,或者觉得尴尬。但在这部戏里,大家是相互提意见。老演员向年轻演员提意见,年轻演员也可以向老演员提。”而他作为艺术总监,被提的最多的意见是,“这么年轻腰板应该直一点”。说着,张嘉译憨憨地笑了。
自信
对观众的审美有信心
再好的剧组,也有一个个杀青,要解散的时候。“拍完的感觉,不是轻松,也不是满足,而是‘失去’。那会儿每杀青一个角色,我就算没掉眼泪眼睛也是红红的,真舍不得。”张嘉译慢慢道来,20岁时候《白鹿原》对他来说是一部小说,看的是故事的情节,“20岁出头,你也在寻找社会的认同,但可能相对比较浅。后来再读,你读到的更多是作者的丰沛情感和深刻反思。但当我演完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感觉白嘉轩有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我的心里,我好像是跟陈忠实先生完成了一次神交。这样的角色,可能这辈子也就这样一个,再要遇上,很难了。”语气里,流露出有几分哀伤来。
开播在即,张嘉译多少有点“乡近情怯”,没敢看完整的剪辑版,怕有遗憾怕自己“气急败坏”,但他又说自己对《白鹿原》这样一部严肃的、深沉的,甚至深刻的作品,收视和口碑都相当有信心。“其实我们有时候拍戏,投资方老说观众爱看这个爱看那个,我拍戏很少考虑这些,我知道演员演好一个角色需要怎么样逐步地去完成,我也知道一部好剧应该有的步骤是怎么样的。”张嘉译并不讳言也有人劝他别那么深沉,“叫我演得再狗血一点,再脑残一点,我觉得挺侮辱观众的。说实话你要这么去想这么去做,不光是在侮辱自己做的事情和行业,你也在侮辱观众。”
特派记者 孙佳音(本报今日南京电)
记者手记
他让我相信,这就是白嘉轩
从《借枪》里的熊阔海、《悬崖》里的周乙,到《心术》里的刘晨曦、《营盘镇警事》里的范党育……张嘉译成功塑造过很多角色,聪敏的、沉稳的、狡黠的,又或者如他最为知名的一个角色“宋思明”。反正,在《白鹿原》之前,我从没把张嘉译跟土地、农民、乡绅、宗祠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也很难想象他原来是一个地道的西安娃儿。
昨天,当他带着些许倦容,再一次神采奕奕地回忆起这一年半与《白鹿原》相遇、相知的时光,张嘉译不再是我记忆里的外科医生或者政府官员,也不再是印象里那个驼着背走路摇摇晃晃的师奶杀手。即便他出席发布会,一条九分裤搭配一双小白鞋,很是时髦,但张嘉译语气里的诚恳,眼神里的坚定,都叫人相信他接演白嘉轩是“当仁不让”,是出于那一股子陕西人的使命感。也相信,即便非常遗憾地没能见过陈忠实先生,但他一定能够理解作家笔下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还相信,在那七个月里,他遇见了朱先生、鹿子霖、田小娥、黑娃、白孝文,他痛苦、幸福、彷徨、激动、悲悯。他就是白嘉轩。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