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遗体捐献:爱心与天地共存(上)
韩建刚
■ 医学院的学生在解剖课前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
  ◆ 韩建刚

  遗体捐献,这个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截至去年底,上海累计登记遗体和角膜捐献者44106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累计实现捐献9573人,约占全国三分之二。捐献者年龄最大的110岁,最小的仅出生2个月,他们用身体献出了最后的爱。

  精神与日月同辉

  1982年3月,上海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体捐献工作。2001年3月1日,全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35年来,上海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联谊会、高等院校、上海福寿园等相关单位和团体紧密合作,致力帮助捐献者献出最后一份爱,为这些平凡的人完成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截至2016年底,上海累计登记遗体和角膜捐献44106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累计实现捐献9573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遗体捐献,这个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正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付诸行动。

  2002年3月,全国第一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落成。纪念碑的主碑由一块近2米高的透明玻璃构成,上面刻有红十字会的会标以及上海市遗体捐献工作纪事;碑前横卧着的大理石上,刻着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的题词“精神与日月同辉,爱心与天地共存”;两侧一男一女人体镂空雕像,则寓意“人道、博爱、奉献”。主碑的周围,是三座同样近2米高的书型石碑,数千名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名字被镌刻在上面。

  福寿园办公室主任廖财明介绍说:“这几年,遗体捐献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从刚开始的几年才能写满一本‘书’,到现在一年已经写满一本‘书’了。这是好现象,因为遗体捐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石书”上已载有包括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和上海市红十字会原会长白备伍等在内的6000多名捐献者的名字,年龄最大的110岁,最小的出生仅2个月。在这些捐献者中,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一人捐献带动一个家族

  蒋百平是嘉定区娄塘地区生前办理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他年轻时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曾对弟弟说:“我对社会贡献不大,死后想将遗体捐献给医疗科学机构,这比火化要有价值。”1986年底,蒋百平将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摊开在弟弟蒋乃平的眼前,让他在登记表的“执行人”一栏里签了字。1993年6月,蒋百平逝世后,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接收了他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现在,蒋百平的家族中已有17人在嘉定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他的外甥女金莹是嘉定区遗体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嘉定工业区组长,主要负责宣传、组织和服务工作。金莹说:“现在人类对许多疾病仍束手无策,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意义重大,我很愿意为此奔走!”提起家族中第一个捐献遗体的蒋百平,金莹话语里充满敬意:“我很佩服大舅舅,他很勇敢。现在,家里有不少人都受他的影响,加入了遗体捐献的队伍,包括我的父母和小舅舅。”

  2008年,当金莹从报纸上得知中国遗体捐献者少、缺口很大时,就对女儿表示想在去世后捐献遗体。女儿一听就哭了,说什么也不同意。金莹耐心地向女儿解释:“人去世后就没感觉了,不会觉得痛,你不用心疼妈妈。妈妈捐献了遗体,让医学院的学生多划几刀、多做些研究,他们当医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点痛苦。”金莹承认,捐献遗体的决定,的确让她受到了一些压力。在农村,人们的观念相对保守,误以为捐献遗体不吉利,或子女不孝顺,甚至有人猜想捐献遗体会不会有什么好处。面对猜疑,金莹只是笑笑,说:“没有的事,你再说也不会有,网上一查就知道遗体捐献是无偿的。而孝顺父母要在生前。人死后还能为社会作出点贡献,这是好事情。”最后,金莹在得到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后,毅然走进嘉定区红十字会,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

  我问:“遗体捐献后能保留骨灰吗?”“当然可以,家属如果要保留骨灰,遗体使用完毕火化后会把骨灰交给家属。”她回答。让金莹感到欣慰的是,在她的带动下,自己的丈夫、弟弟和弟媳、小叔子、表妹等都加入了遗体捐献登记的行列。

  金莹一直在为扩大捐献者队伍而忙碌。在她的努力下,嘉定工业区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已从2013年的29人增加到了现在的64人。2015年端午节前夕,金莹得知70多岁的张忠兴老人在病床上表示想捐献遗体,她马上联系区红十字会,当天就赶去为老人办理手续,第二天便将遗体捐献证书送到了张忠兴的手里。老人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金莹的手,轻声说了句“谢谢”。

  可喜的是,奉献者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6年2月,媒体报道了蒋百平家族争献大爱的事迹,而金莹一家也被选为全国最美家庭之一。

  “大体老师”照亮求医之路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解剖中心,遗体捐献实现者被学生们又称为“大体老师”。每堂解剖课前,师生们都会对“大体老师”默哀一分钟,并每人献上一支菊花,以表敬意。而在每年清明节前,师生们也都会在本校和福寿园举行感恩缅怀仪式。

  医学院的解剖室里,终年散发着福尔马林的气味。那天,老师掀开盖在解剖台上“大体老师”身上的白布,是一位老伯平静而苍白的脸。在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的一堂解剖课上,8个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学生正围绕着遗体,准备开始解剖。解剖室里很安静,只有手术器械放入托盘时的清脆碰撞声。这位“大体老师”将陪伴学生2个月,为他们提供一次难得的、允许犯错的实验机会。

  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中国目前捐献遗体者人数并不多。在上海,平均每8名医学生才分配到一具遗体实习,而西方国家培养一名医生需要10具遗体。一具遗体的用处很多,能做器官和角膜移植,能给大专院校解剖教研当“大体老师”,能做病理解剖分析实验,能制作人体标本。一个医学院学生在笔记上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大体老师,您用生命中最后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求医的道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A25版:军界瞭望
   第A26版:军界瞭望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广告
遗体捐献:爱心与天地共存(上)
现 场
玄机无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遗体捐献:爱心与天地共存(上) 2017-04-17 2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