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史中,夏朝是一个有争议的朝代,西方学者对夏朝有不同看法,主要是夏朝缺少文字记载,所以我一直十分关注夏代的考古信息。暮春时节,我应邀来到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考察,对古老的夏朝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据悉,今年6月国家投资10亿元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夏都遗址公园将动土兴建。
二里头沿途,杨柳吐翠,春意盎然;越过古老的洛河,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呈现在眼前。这里平坦开阔,地势明显高于四周。极目远眺,考古探方,排列得整齐有序。曾经的宫殿遗址上只留下硬实夯土梁柱洞穴等,这不禁让人感叹砖木结构的房屋建得再牢固,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罗马古迹、吴哥古迹因是石头建筑,故能历经风雨保存至今,成为无与伦比的国家财富和时代见证。没有建筑作证,没有多少文字记载,难怪人们要质疑夏朝了。然而,走在先民耕耘过的古老土地上,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先民建筑的砖木结构宫殿的模样,它与自然环境那样和谐,我顿悟此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许在先人眼里,没有比这更适宜人类居住了。虽然,地面建筑不见踪影,但地下文化却无比灿烂。
从1959年夏起,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开始寻找“夏墟”,至今已58年, 50余次的勘探,累计发掘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它是公元前18至前16世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拥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为代表的诸多重要遗存……这里的每一项发现都轰动了世界。这为研究中国城市和聚落布局、城市规划与建筑史、礼器及礼仪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夏商王朝纪年及分界等关键问题,迎刃而解。
走下挖掘的探方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层的变化,在不到二米深的叠压土坑里,可以看到四五千年的历史痕迹,其中出土了玉器、铜器、绿松石饰、原始瓷器、漆器、海贝等珍贵文物。宫殿区外侧有四条“井”字形道路,现存东面最长的一条,已探明有近700米。南侧道路中段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在二里头的出土物中还有水稻、小麦、大豆、粟、黍炭化物,并有家猪、黄牛、绵羊、狗等家畜遗迹,可谓“五谷”聚齐,“六畜”兴旺。
神秘的二里头遗址,凝聚了几代考古人员的艰辛,让一大批考古人无怨无悔地倾注毕生心血。在二里头库房里,我们参观了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白陶、透明釉原始瓷片、汉字形符号……充满中国元素。“民以食为天”,夏人把饮食放在第一位,出土的器皿以壶、盆、豆、罐等生活实用器为主,贵族使用的彩绘大龙盘,精致的酒樽等,造型各异,丰富多彩,但也都离不开饮食。在洪水泛滥的大禹时代,谁能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就会得到民众拥戴。各种出土陶器,似乎唤醒了我对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记忆,让我看到了4500年前龙山文化的身影,找到了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脉络。
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往往可以见到许多商代精美典雅的青铜器,过去我总想,商代怎么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青铜宝物?在二里头,这一疑问终于找到答案。这里发现有大量的铸铜作坊遗址,多座铜器浇铸场以及众多与铸铜有关的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和大量铜渣等遗物,还发掘出了数量可观的铜器、玉器随葬品。据考证,专家初步确定夏代为471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样看来,商代青铜器的源头就非常清晰了。有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比秦陵、比兵马俑重要得多!因为秦王朝的存在没有疑义,‘夏’的突破,是要开中国文明先河的!”
二里头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夏朝的存在,在早期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站在中华文明的门槛前,遥想不久的将来,一座彰显大国威仪的现代化博物馆将巍然耸立,内心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