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受国粹艺术熏陶
根生满月的那一天,蒋仲英家中十分热闹,左右邻居都来道喜。蒋仲英的妹妹——17岁的宋蒋氏和她的夫婿宋先生也来道贺,随祖母前来的还有十岁的三官阿叔。小毛头长得天庭饱满,圆圆的脸蛋胖嘟嘟,眼眶凹陷,双目有神,就像洋娃娃,姑妈抱在手上爱不释手。小阿叔吵着也要让他抱抱,姐姐拗不过弟弟就让他亲一下作罢。从此,姑妈对这个宝贝侄儿一直爱护有加,关心备之,视同己出;根生稍大懂事,凡事依仗姑妈,一如嫡母。
五年之后,蒋月泉的大妹蒋玉芳出生,也在狮子弄。
1925年,八岁的蒋根生上学了,先就读于私立养正小学,三年之后又转到万竹小学。这所小学原名榛苓学堂,是京剧名宿潘月樵出资创办的,专供贫家子弟免费读书,也是老城厢最好的一所学堂,曾培养出李瑞来、李桐森、李秋森、李如春、吕君樵、周信芳、孟小冬等许多京剧人才。据说电影演员陈述,以及蒋介石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甚至连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都在此就读过。蒋仲英把儿子转到这个学校,是因了潘月樵这层关系。
此时的蒋仲英,做了大“案目”。光“新舞台”一家戏院,他所联系的客户折子中已赫然列有杜月笙、张啸林、袁克定等名字。他是二十几个“案目”中最大的一个,请名角儿,交“押具”,他总是交得最早,交得最多。加上其他戏院业务,他开始忙不过来,就请了一个跟班,此人就是以后在天蟾舞台做了15年经理、又在无锡、苏州两地先后开设明园书场和静园书场的老板韩文忠。由于小毛的俗名已为人熟悉,有相当可信性与知名度,以小毛名义接洽业务、联系客户十分方便,蒋仲英就让韩文忠以小毛的名头与人洽谈、联络。久而久之,在上海滩韩文忠成了韩小毛。
这时蒋仲英俨然一副老板派头,身上的行头翻新了:冬天穿灰貂皮袍,中式绸锻长衫、着玄色缎子面的棉裤棉鞋;夏天则穿印度绸长衫长裤。一年四季,只要他出门办事,都要把裤管用黑色的绸条扎紧,而且绸条一道道扎得齐整,弄得清清爽爽,一尘不染,手上再戴上一只大钻戒。邻居见他这副打扮,知道他有钱了,都尊敬地叫他“大佬倌”。蒋月泉后来注意穿着,讲究服饰整洁,坦言也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根生从小受到父亲的宠爱。因为有了钱,从书包铅笔盒等上学用品到身上穿的运动衫,父亲总是买最时髦最流行的式样;儿子喜欢,价钱再贵也不在乎。根生最爱吃火腿肉片、甜酱瓜;他身体欠佳,胃口不好时,父亲从戏馆回家,经过露香园路就会从店里买来,让妻子一片片切得薄薄的装上盘,送到儿子面前。于是,火腿、甜酱瓜成了蒋月泉终身的嗜好。正因为有了这一份浓浓的父爱,使儿子对父亲充满感情;也是儿子日后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深层原因。蒋月泉是一个十分看重亲情的孝子。
然而,根生上小学念书并不用功,成绩平平,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他贪玩,经常放学先不回家,把书包藏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自个儿去逛大马路。那一天,适逢国际饭店开工建造,工人们正在用打桩机把一根根粗大的木桩往地下泵实,他竟痴痴地站在旁边看了一个晚上,急得全家人四处寻找。小根生还喜爱体育,尤爱踢足球,常常同一班爱踢球的小朋友去沪南体育场玩。他踢中锋,这就培养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照顾左右、应接自如的敏捷头脑,冥冥中也为他日后说书时与上手或下手接好“勾子”、配合默契种下了因子。
根生六岁就会拉胡琴,那是拉得一手好琴的三官阿叔来狮子弄教他的。小根生听觉特别灵敏,不出两年他就会拉琴,能奏不少曲子了,三官阿叔赞不绝口。因为父亲做“案目”,根生经常随父出入戏院。一些戏院虽然改成排座,但前面两排常设长桌,上置香烟、水果、糕点、糖果等,供上流人士享用,犹如现在的贵宾席。有时父亲因事晚来,就先叫根生照看,以防别人乱动或“顺手牵羊”。有身份的人往往只看压轴戏,有的甚至连送客戏都不看,就离场了。当这些先生太太进场后,蒋仲英就含笑上前迎接,一边寒暄、一边打招呼。开场锣响了,根生就立在过道或台口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