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成指出,所谓的升级,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状态,而眼下中国的消费热潮,既有物质上的升级表征,还有一种却表现为“返璞归真”。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为“消费升级”。举个实例,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并且增长量还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摩拜、Airbnb等共享经济的兴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消费变化。过去骑自行车是不得已而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工具和手段,现在呢,单车多了一点娱乐、健身的意味。这就是一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升级。
消费模式更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品类更加丰富,消费的东西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烘焙、画画、剪纸、插画、茶道,按以前的观念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但其实,这种基于产品体验的消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在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完成“理想的自我”的构建。
范秀成认为,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本土企业只看到了升级,没有关注到消费者的自我。
本土企业的市场意识与消费需求是错位的,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很荒唐的现象。比如,中国游客出境到日本疯狂购买智能马桶盖、电饭煲。并非中国没有工业生产能力,而是厂家没意识到中国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需求。
品牌寻求高附加值
范秀成同时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红酒、汽车,名牌等,都是身份和面子的象征,是区分他人、构建自我的标签。如今,年轻人的品牌认同感很低,牌子没有那么重要了,并非表示标签不存在了,而是因为很多产品的符号意义消失了。
最典型的是奢侈品。奢侈品本身的功能就是标签化、排他性的,但如今,奢侈品在逐渐剥离“高不可攀”的固定形象。从数据上可以看出,LVMH、KERING、HERMES等各大奢侈品集团全球销售额增长率跌至个位数,近五年中国高端消费者对未来奢侈品消费的购买预期逐年下降,大部分奢侈品牌将沦为大众高端消费品。
范秀成表示,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人们彰显自我、定义自我的方式更加多元,消费者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有物品之上的精神体验。过去,产品的高附加值在于品牌、限量、高价,而今,生活美学、匠人精神、私人定制等标签成为品牌寻求高附加值新的依托。
企业和消费者都要调整
范秀成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观念的升级换代。在这个过程中,拜金主义和过度消费在逐渐消失,符号化、景观化的高附加值品牌逐渐失去市场,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对消费更有主体意识、理性思维,因此,以体验为核心、社群关系为纽带的消费模式方兴未艾。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抛弃原有的升级、等级观念,把握机遇,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者却要厘清,通过消费行为定义自我的本质是要找到符合自我属性并完成“理想的自我”的构建,而非人云亦云,陷入另一个物质至上的怪圈中。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