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致富,安乐村中谈幸福
李一能
  右边是高山峭壁,左边是万丈悬崖,车窗外虽有美景如画,却敌不过这条坑洼泥泞的盘山路把人颠得“七荤八素”。昨天下午记者随沪滇两地扶贫干部到达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之一的莽枝,沪滇合作对口帮扶项目点象明乡安乐村。村支书王海云已早早等候在家中。

  “来,先喝茶。”老王端来一壶普洱茶。茶叶是当地特有的莽枝普洱,是王家自己种的新茶。这杯普洱汤水橙黄,气味清香,入口稍苦涩,但很快就回甘。老王说,他家有40亩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茶,100亩几十年树龄的生态茶,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这里叫安乐村,是不是因为背靠茶山所以特别幸福?”

  听到这个问题,王海云咧嘴一笑:“茶叶不好卖的时候,日子可没这么好。”老王和这里的村民多为基诺族,是中国最后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也被称为“直过民族”,意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98年之前,那条坑坑洼洼的盘山路还不存在,村庄水电不通,基本与世隔绝。老王当年下山念书,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2004年,普洱茶突然“火”遍全国,莽枝地区自古就是普洱茶的著名产地,属于“六大古茶山”之一,可惜因为道路不畅,茶叶销售运输非常不便。2010年,包括上海援助在内的扶贫资金推动当地建设,村里不仅通了水电,还解决交通问题,打通村民们的“致富路”。

  如今,一条平整的公路穿过安乐村,两边房屋整洁明净,几乎每家屋顶都装有卫星天线和光伏发电。在崇山峻岭的环绕中,这个小小村落如世外桃源。如今,有些村民的收入已不亚于一线城市的上班族。老王家的140亩茶园,每年带给他近20万元的净收入,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平。为了方便孩子念书,他把妻儿送到县城,自己留下来经营茶园茶厂。

  “你们远道而来辛苦了,感谢上海的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给上海朋友敬上一杯普洱茶,老王说,多亏各方帮扶,村里的生活才逐渐富裕起来,如今他们用精心种植和诚信经营来回报。今年,沪滇合作项目将在西双版纳象明彝族乡投入455万元用于道路基础设施与养殖业发展,包括安乐村在内的诸多村寨将因此获益。国家扶贫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

  “幸福感”是什么?对老王而言,幸福是一杯莽枝茶、一声祝酒令,或是当年劳作时一台挂在身边的录音机……老王觉得,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内心。努力争取幸福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期盼,也许正是安乐村村民们“幸福感”最大的来源。  

  特派记者 李一能  

  (本报西双版纳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录取新模式促进科学选才
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
高考成绩单 雨中送到家
本科各批次录取 控制分数线确定
巨鹿路888号违拆罚3050万元
对破坏历史建筑行为一查到底
脱贫致富,安乐村中谈幸福
警备区四大部 改“一办四局”
这个周末 又“泡汤”
申城涉毒案件 5年公诉1.9万人
报头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脱贫致富,安乐村中谈幸福 2017-06-24 2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