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先喝茶。”老王端来一壶普洱茶。茶叶是当地特有的莽枝普洱,是王家自己种的新茶。这杯普洱汤水橙黄,气味清香,入口稍苦涩,但很快就回甘。老王说,他家有40亩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茶,100亩几十年树龄的生态茶,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这里叫安乐村,是不是因为背靠茶山所以特别幸福?”
听到这个问题,王海云咧嘴一笑:“茶叶不好卖的时候,日子可没这么好。”老王和这里的村民多为基诺族,是中国最后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也被称为“直过民族”,意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98年之前,那条坑坑洼洼的盘山路还不存在,村庄水电不通,基本与世隔绝。老王当年下山念书,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2004年,普洱茶突然“火”遍全国,莽枝地区自古就是普洱茶的著名产地,属于“六大古茶山”之一,可惜因为道路不畅,茶叶销售运输非常不便。2010年,包括上海援助在内的扶贫资金推动当地建设,村里不仅通了水电,还解决交通问题,打通村民们的“致富路”。
如今,一条平整的公路穿过安乐村,两边房屋整洁明净,几乎每家屋顶都装有卫星天线和光伏发电。在崇山峻岭的环绕中,这个小小村落如世外桃源。如今,有些村民的收入已不亚于一线城市的上班族。老王家的140亩茶园,每年带给他近20万元的净收入,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平。为了方便孩子念书,他把妻儿送到县城,自己留下来经营茶园茶厂。
“你们远道而来辛苦了,感谢上海的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给上海朋友敬上一杯普洱茶,老王说,多亏各方帮扶,村里的生活才逐渐富裕起来,如今他们用精心种植和诚信经营来回报。今年,沪滇合作项目将在西双版纳象明彝族乡投入455万元用于道路基础设施与养殖业发展,包括安乐村在内的诸多村寨将因此获益。国家扶贫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
“幸福感”是什么?对老王而言,幸福是一杯莽枝茶、一声祝酒令,或是当年劳作时一台挂在身边的录音机……老王觉得,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内心。努力争取幸福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期盼,也许正是安乐村村民们“幸福感”最大的来源。
特派记者 李一能
(本报西双版纳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