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静安区公布了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老建筑被擅自拆毁,谴责的同时,反思和对于城市建筑改造、保护的实践也应该及时跟上。
随着“宜居城市”以及“合理保存城市记忆”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任何有些年头的老建筑改造翻修,都会引来大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其实,不止是珍贵的历史保护建筑,城市中还有很多老厂、老宅,它们亦是城市发展变迁史的见证者。《人民日报》就曾撰文指出,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而城市规划专家认为,目前,上海已经步入了地产“存量时代”。所谓“存量时代”,是指在规划空地数量不多,更多的城市建设项目会集中于对大量老建筑的设计和改造。也就是说,未来,设计师、建筑师会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城市老建筑再设计上。
令人庆幸的是,虽然有巨鹿路888号的极端例子存在,但上海的老建筑设计和改造,仍有很多鲜活的优秀案例可圈可点。
“这座城市的创意和活力让我感到惊讶,老建筑经过设计师之手重新释放出魅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的前身。”常年居住于上海的法国设计师、建筑师托马斯代伦托马斯·戴伦(Thomas Dariel),这样评价上海的老建筑设计和改造水准。“老建筑设计改造要比平地建高楼复杂的多,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反复。老建筑设计和改造,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艺术。”
摸清建筑的文脉是第一步
事实上,托马斯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就是由常德路上一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四层老宅改造而来的。第一眼看到内部光线幽暗的老宅,托马斯的脑海中反而翻腾起将它变成新工作室的念头。但他并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对老建筑的文脉做了充分的研究。“摸清楚建筑的文脉是第一步,在巴黎,这是所有建筑师入行时上的第一堂实践课。”
这栋始建于1923年的老宅,最初是旧上海某位英国海关官员的私人宅邸。可能是受到英国本土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老宅的窗口十分狭窄,房间多呈半封闭状,有点像古式城堡,过于阴郁。之后,经历岁月动荡、时代变迁,老宅几易其主。不同的主人都将自己的喜好加入老宅的结构之中。特别喜欢美式壁炉的主人在屋顶上加了烟囱,肆意在每个房间的内墙上凿开一大块悬空。钟情于Art Deco装饰风格的主人,则将这些古典花纹细细铺陈到壁炉周边的墙面上。解放之后,老宅又成了多户居民公用的住宅,拆除壁炉、想方设法在每层楼中加塞。熟悉上海历史的人,一见到这种房屋结构,便能联想起“螺狮壳里做道场”的“蜗居”场景。
但想保住老宅在不同时代弥留的种种“烟火气”,托马斯并没有将这些陈设全都一股脑儿拆除,在设计改造时他格外小心翼翼。他查阅了大量老上海建筑内装的资料,只为修复细节处的Art Deco花纹。循着壁炉遗留在墙面上的痕迹,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他在每一间屋子里勾勒出壁炉最初的形状,以让整栋老宅的结构呈现最初的模样。利用业余时间,他从跳蚤市场淘换来带有装饰线型图案的护墙板、瓷砖,一一镶嵌到卫生间的墙面和走道的地面上。因为考虑到办公采光,不得已,托马斯大面积的玻璃落地门一扇不落地代替了原先狭窄的木门。
在托马斯一番精心设计和筹谋之下,老宅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成为能容纳25人的办公场所。
而对于大体量的老建筑设计改造,沪上建筑师和设计师也有不少应对之道。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博物馆刚刚举行了成立六周年的庆典。馆长张琳将庆典主题定为“蜕变逐新不止步”,正应和了玻璃博物馆建筑对老厂房建筑设计、改造的逐步进行、有条不紊的节奏。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前身是上海玻璃仪器厂的玻璃熔炉车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玻璃仪器厂是这一带的工厂“老大”,近3万平米的老厂房,集中着30多栋风格迥异、分工也各不相同的建筑。如果把这里全部拆除,再建商业办公楼或住宅,利润固然可观,但毫无疑问,这段城市的记忆就此消失。而和玻璃产业息息相关的偌大的厂房如果只用做普通Loft来,也无无益于城市记忆和建筑文脉的保存。造一个玻璃博物馆,恰好是对建筑设计改造的神来之笔。
从2011年建馆以来,上海玻璃博物馆就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博物馆对于厂房的设计利用,秉持“新旧结合,有机再生”理念,逐年稳步成长。从主场馆、古玻璃珍宝馆、热玻璃演示区,到之后新开的儿童馆、当代馆,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却,又由固定的设计团队根据功能的不同对其做了不同的设计改造方案。
负责主场馆外部设计的罗昂建筑,在外墙上动用了德国进口的U型玻璃,以及经过喷沙和涂层处理勾勒出和玻璃有关的多国文字。玻璃立面背后的LED灯管点亮了黑色背景上的文字,营造出令人眩目的效果。明亮的博物馆大堂与黑色外立面形成鲜明对比,也在传统与创新中做了过度,从而奠定了玻璃博物馆的建筑基调。
同样是以玻璃为主题,同样是以玻璃厂老厂房为原型,由协调亚洲设计公司迪尔曼·图蒙(TilmanThurmer)团队一手打造的儿童馆,则又是另一番风味。在儿童馆的地界,黑暗演化成揭开彩色玻璃世界的前奏。在二楼玻璃展区的入口处,迪尔曼运用黑暗和特殊灯光制造出了一个“浩瀚星空”。黑暗中闪耀的星星要将孩子引入一个悠远而神秘的玻璃星球。考虑到避免让孩子产生置身于庞大厂房空间的渺小感,迪尔曼他们在展厅内部以色彩明快、小而别致地错层分隔空间。随着孩子的步伐紧凑切换,在视觉导向上充满热情的空间布局,让孩子们摆脱对陌生空间的恐惧和排斥心理,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
2011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建馆初即被CNNGo网站评为“中国三个不容错过的博物馆”。随着17处新设展览空间陆续开放,博物馆斩获了包括红点奖传播奖项在内的殊荣。这与展馆对于老建筑成功设计改造密不可分。
突破常规却不可任性而为
一些建筑师、设计师对某一栋特殊的建筑会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为了确保建筑原汁原味,会为每一块砖编上号。比如,在接手青浦尚都里的规划设计时,建筑师马清运就对其中的一栋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就采用了这种“非常手段”。一些成功的案例即源于设计师做了大胆、破除常规的设计。不过,这和肆意拆除完全是两回事情。
位于制造局路的联合办公空间“米域·有光”,就是一个打破常规、大胆改造的例子。四层楼的联合办公楼原本是一处废弃的铆钉厂,阳光无法直射,日照时间不足0.1小时。然而,联合办公对于移动办公、工作社交,以及大面积的公共设施有着刚性的需求,因此人流动线和充足的光照变得极为重要。
在这个名为“曼德拉”的项目中,设计师极有魄力地拆除了整个四层的楼板,并在天花板上开了一个穹顶,将天光引入室内。借用专业设计媒体的评价:“光芒象征着希望与未来,在这工作的小伙伴,每天想必都充满着憧憬与希冀。”不仅如此,设计师穹顶之下的中庭中设计了一道贯通所有楼层的白色旋转梯子,作为空间中情感与功能的媒介。
虽然大刀阔斧,但主持“曼德拉”改造的设计师对原本建筑构件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和敬意,着力保存了不少老建筑的记忆。比如,原始混凝土墙及修补的建筑肌理被完整保留下来,描述历史记忆的文字被贴在玻璃墙上。
“让现在的使用者觉得舒服、适用,是建筑师敢于突破常规的原因,但所有的创新都要因循和尊重原建筑的风貌。”纳索建筑设计上海创意总监方钦正,为定居上海的奥利维亚·舒维(OlivierChouvet)一家改造愚园路上的老洋房时,也是破除常规,拿出了“盒子”的设计改造方案。他以“Cube5”作主题,将这栋三层楼的别墅洋房化整为零,变成5个功能不同的“盒子”组合。从外观来看,人们一眼就能分清楚这5只“盒子”的位置。二层的主卧,是一只被黑钢框架的巨大挑窗“勾了边”的“盒子”。花园里的水立方泳池是掘地三尺得来的盒子。点睛之笔是院子里的树屋,据主人介绍,这是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盒子”。
尽管改造方案的创新有目共睹,但方钦正很明白,所有的设计改造都有重重底线。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设计改造难度,只有设计师本人在绘制方案草图时,才知道其中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