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
重新整合城市艺术资源
李超(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史论系主任 、教授、美术史论家):我在美国和欧洲看过很多工业原址上的展览,围绕用艺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改造城市生活,体现了诸多实验的可能性。因此,我觉得艺术介入空间,在相关展览母题中,除了城市记忆的母题外,还有城市的艺术治理问题。艺术治理是潜移默化的,在城市特定的空间里依靠展览的形态,而后,通过媒体网络传播、数字化的方式、强化传播,包括和媒体的合作,促进了城市艺术资源的分享,提升了综合文化影响力。上海实际上是一个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但是也面临艺术资源遮蔽性和碎片化问题。今天,如何整合城市艺术资源,已经逐渐突破了已有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及部分文化机构的平台。学院美术馆成为一个城市更新资源聚集的热点话题,同时后工业遗址改建的艺术空间,也变成一个城市更新的看点。
艺术介入空间
必须要有人文温度
张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从设计角度,从一个城市的思维,“1908粮仓”这栋建筑承载了一个社会发展的变迁。从老建筑的功能变迁上,也能体现整个城市文化艺术认知水平。一个专为艺术建的美术馆,和一个老建筑改造的美术馆,还有其他厂房转换变的美术馆,是不一样的,但是功能目的是一样的。艺术馆对于城市的成长,对城市里面家庭的发展,对市民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温度的内容。艺术介入空间是把有温度的内容导入这个空间,再从这个空间散发出去。在城市里面,什么样的艺术家作品呈现,策展人和学术主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到艺术馆来不仅仅是看一幅画,更多的是离开本身的社会功能诉求,到一个纯净的空间,通过艺术作品,得到精神上的认知、欣慰、启发。艺术介入空间,更强调怎么接地气。艺术空间非常强调立体对应社会,除了通过艺术展形成基本的个性定位外,艺术空间还需要与这个区域的文化和思维的认知结合起来。另外每个艺术馆,除了展览作品之外,还有衍生品的传播,让艺术介入平常人的生活。所以艺术介入空间是系统立体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几个层面去不断催化、推进,使艺术空间发挥更大更有效的社会功能。
艺术
社会责任担当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当代艺术家):在上海美术学院发起的国际公共艺术奖运作的几年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艺术家以“在地性”的创作为导向,把艺术转为一种社会运作的机制来化解社区的矛盾,提出解决公共问题的策略,转而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重塑社区文化的价值。
在墨西哥湾有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因为地震之后形成许多潜泳资源,每年吸引两三万的潜泳爱好者,但是经过10年20年,也一直就是2、3万人。老镇长退休以后,新镇长上任,这个镇长是个比较年轻的家伙,活跃、有很多想法,他请了一个艺术家来,对这个地方进行改造,吸引更多的游客。艺术家了解到,在地震之前,这里有史前人类居住的传说,但是地震之后被摧毁了,他就以此为命题在这里展开了5年的艺术创作,在海湾的潜泳深处建立了900多座雕塑,这些雕塑以史前人类为原型构想,这些雕塑与海岸线的海底景观形成一体,鱼虾和珊瑚在雕塑群里栖居,水生生态环境与雕塑融为一体,成为魅丽、奇特的独特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更多的人。他把这件作品称为“无声的进化”,从史前回归到现代,如今,每年将近有八九十万人来此地度假旅游。因为一个艺术家的创意,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包括它的城市业态。
还有一个是在美国圣达菲,在新墨西哥,这地方以前是沙漠地带,后来有个搞手工艺两姐妹到了那里,用了11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创意集市。目前那里是全球最大规模民间创意集市的小镇,而这个集镇所产生的创意活动带动了这个地区30%的GDP,很多人会消费手工艺制品,周边居民也会分享创意产品,同时带动了旅游、住宿、物流等一系列产业。
除了艺术家行动或艺术计划去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的案例外,还有一些是关于社区营造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社区,居住着很多移民,有各文化族群和各信仰背景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张。一位中东移民过来的艺术家看到社区里面有很多荒芜的地,他就发起一个计划,由每个人申领一块地,种具有各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作物,而他来帮助管理,之后他又请大家一起分享农作物,大家一起来做料理做特色菜,社区之间居民们就此开始交流起来了,原有不来往,有隔阂的生活就渐渐融合,矛盾就化解了,这个社区就从矛盾和对立变为和谐和温暖的生活区,这些都是艺术家在一个社区中的作用。
甚至还有更小的案例,在巴以冲突地耶路撒冷,有一个关卡,重兵把守,来往的人都要接受检查,有一个艺术家觉得很难过,就和边卡的边防人员说能不能每个月给90分钟时间做一个活动,申请批准后,他就在边卡画了个足球场,一半在关卡外,一半在关卡内,这90分钟时间里,两边通过足球竞技来替代对抗。这几个案例体现了艺术介入社会之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大到城市发展、族群对抗,小到社区矛盾和地区和谐,都体现了艺术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最绿色最生态的智慧和手段。“1908粮仓”把杜月笙当年的老仓库变成一个人文艺术雅集交流的空间,体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应有的开放性,从这个地方再衍生到苏州河文化,挖掘上海精神文化的锻造,会有很多的可能性。
艺术空间
未来生存的可能性
李翔宁(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策展人):这些年大家都觉得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深圳的华侨城是通过双年展激活起来的,上海的西岸以及苏州河边上两岸一系列艺术空间这种集合式的艺术空间的出现,说明现在人们对于艺术空间的需求实际上是越来越大的。但不光是通过西岸,北京798,莫干山,我觉得也要有那种分散性的、遍地开花的那种状态。上海的定位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更强的文化吸引力,这实际上要求我们的文化艺术空间,从大型美术馆到小的艺术空间,从各个层次上都应该展开。以前我们把一个城市分成几个板块,艺术区和生活区会独立存在。现在是更多的像素化的处理,把艺术区的东西打散了,揉在一起,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之间。像纽约有一个非常小的空间,是一个很有名的建筑师Steven Holl和一个观念艺术家Vito Acconci共同创造的,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所有的墙都可以旋转、打开,使得这个艺术空间像亭子一样,可以向城市开放。这个案例对上海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我们今天做艺术,要在雅和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艺术要介入生活,不要只做阳春白雪,也要做下里巴人的路线,现在各种各样的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我们的艺术,我们也不能只做静态的艺术,我们也应该向其他新兴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开发。我想举一个例子,比如现在年轻人很喜欢做的Cosplay,或者是电竞,希望艺术空间能和青年人的口味结合起来,实际上通过这样的手段,实际上是引导年轻人,一上来就讲高雅的,也许有拒斥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入口,再把高雅艺术传播给他们。
第三个我想讲一讲传播方式的一些新的思路。比如我们现在做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和摩拜合作。摩拜不只是一个共享单车,它也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假如和摩拜合作,所有到这个空间来的人就会得到展览信息,在展览期间你来看,摩拜可以给你免费,那么摩拜自己也做了宣传。摩拜在上海几百万的用户他的一个系统的平台,可以把文化艺术信息传播出去,所以现在新的艺术空间要和美术馆,大的网店和主流系统里面掌握话语优势的人来竞争,怎么样能使我们的文化信息能够传播出去,我觉得可以动动这些脑子。
徐明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艺术评论家):实际上我们今天这个题目所涉及的点,是比较多元的。一方面是从艺术本体艺术家的角度去谈艺术创作,如何在这个空间当中呈现,如何在一个新的展览或者展览思想中做一些新的提炼,做这样的思考。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新的艺术空间的诞生都面临着整体的思考,它在都市中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全新的创意平台,成为思考城市发展走向,如何跟社会机制建立联系,形塑一种更高追求的城市美学,这个实际上在公共艺术和实践中做了很多的佐证。如何增强艺术空间的活力,国际上大体量的美术馆在一个城市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地标,但最具生命力的恰恰是那些小的,在社会发展、艺术发展过程中那些点状的不断生长的东西。八号桥把1908粮仓转化为艺术空间,我也希望它能打破“围墙”,真正走向公共空间,能够和城市发展做更深度结合,做艺术增值的一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