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洋笑星”大山谈少儿音乐教育
~~~——“洋笑星”大山谈少儿音乐教育
~~~——“洋笑星”大山谈少儿音乐教育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不要带孩子去听交响乐
——“洋笑星”大山谈少儿音乐教育
朱渊
  2017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不只是乐迷的狂欢,也是孩子走近古典音乐的绝佳渠道。自去年起,MISA就引入纽约爱乐经典品牌少儿音乐会,为孩子度身打造属于他们的交响盛宴。昨天,纽约爱乐再度携手上海乐队学院学生,奏响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并首演了尼日利亚11岁少年伊赛·拉比乌创作的《生命是一种节奏》、中国15岁少年冯书雅创作的《玛尼石回忆录》两部极富创意的作品。

  为了让孩子轻轻松松地走入古典音乐世界,音乐会特邀“洋笑星”大山担任“翻译官”,以诙谐幽默接地气的注解,为古典音乐“加料”。谈到“要不要带孩子去看交响音乐会”“怎样的音乐会才适合孩子”等话题,已有两个孩子的大山给出经验之谈:“除非是为孩子度身定做、有深入浅出讲解的音乐会,否则我不建议带孩子去现场听交响音乐会。太过艰深的曲目和长时间端坐,会让孩子产生压力。”  

  现场聆听  不必强求

  大手牵着小手去参加音乐会,画面看上去很美,但并非所有交响音乐会都适合孩子。大山直言,孩子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未必一定要到现场聆听,若想用古典音乐“磨耳朵”,在家就能完成。“很多家长有种误解,认为带孩子到现场听音乐会,会获得更多熏陶,这其实是操之过急了。”大山强调:“即便是六七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过15分钟,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要让他们安静端坐,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也会影响其他观众。还有,孩子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如果选错了音乐会,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留下‘听音乐会很没劲’的印象。”

  音乐启蒙  家长先行

  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让如今的家长更注重美育,可不断放大音乐的教育功能,却让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让大山最不能理解的是,很多父母自己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甚至抗拒接触,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带着他们辗转于各大古典音乐会。“于是常能看到,音乐会上,孩子被按在座位上,而家长则在旁边打瞌睡。”在大山看来,相比孩子,这些家长更需要接受古典音乐的启蒙,“对‘严肃音乐’的畏惧感使他们即便坐在剧场中都难以融入。若他们自身都不投入,又怎会明白音乐欣赏的真谛,这样的‘榜样’是不可能‘逼孩子就范’的。”

  先讲道理  再听音乐

  这是大山与纽约爱乐二度合作的少儿音乐会,“这样的音乐会是针对孩子专门设计的,纽约爱乐的演奏家有专业的讲解,我会摘出里面的小片段,一点点掰开、揉碎了,先讲一些大家能明白的道理,然后再完整地听曲子。原汁原味的演绎配合生动的讲解,妙趣横生,同时注重互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用强迫他们‘坐住’。”大山说,没有了“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不能鼓掌”的规矩和压力,孩子就能较轻松、自主地走入古典音乐的世界。这样的音乐启蒙,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A26版:汽车周刊
   第A2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要不要带孩子去听交响乐
纯正交响演绎别样“红楼”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7要不要带孩子去听交响乐 2017-07-05 2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