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行 狂“吸粉”
自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携手上海戏曲学院开办“京昆通识课程”以来,这是上海戏校第三次举办“姹紫嫣红”汇报演出的香港校园行。考虑到这既是“京昆通识课程”学生们的整体亮相,亦是老师们“真刀真枪”登台展示的最佳时机,还能向更多“白丁”普及戏曲,因而在剧目选择上,戏校动足了脑筋。展演中,既有京剧《游龙戏凤》、昆曲《百花赠剑》、越剧《西厢记·酬韵》、京剧《小宴》等首度在“姹紫嫣红”中露脸,适合香港京昆爱好者的名段,也有京剧《时迁盗甲》、京剧《夜奔》等热闹好看,更易推广普及的武生戏。
上海戏曲学校演训中心主任韩婷婷说:“‘姹紫嫣红’既是对本年度‘京昆通识课程’的总结和展示,也能通过校园巡演‘吸粉’,让更多大学生走近京昆、走近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事实上,“姹紫嫣红”香港校园行举办到第三年,“吸粉力”早已显现。“京昆通识课程”牵头人之一的和声书院资助人顾铁华说,头年开课时还担心招不满,因为学校规定一门课程如少于4个学生就不能开课。哪知道,今年光报名的就有130个人,鉴于班级“承载量”有限,最后严挑细选地收了35个学生。
据悉,最初“京昆通识课程”开班时,为让更多大学生走进京昆课堂,香港中文大学特地以学分制作为“激励”,并逐渐由2个学分增加到3个。而如今,冲着“蹭学分”而来的几乎没有,京昆班里的齐秋利说:“原先戴国良老师带的小生班只有4个学生,还都是女生。现在足足坐满一堂,16个都是男孩子,还有许多爱好者闻风而来,教室里‘旁听’都要抢位子。”
“大挑战” 获认可
在戏曲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在昨晚演出后台,记者再度遇见了打“飞的”来学戏的“京昆通识课程”班里的齐秋利、张文珊等,她们昨晚献演的正是昆曲花旦“终极大挑战”《思凡》。步入化妆间时,三个“陈妙常”早已打扮停当一字排开在练唱。齐秋利告诉记者:“去年学了《惊梦》,老师说入门容易唱好难。今年的《思凡》,真是连入门都不容易,唱或者演的难度都很高。”然而,下了几番苦功后,同学们的表现还是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仅用一年业余时间,就把《思凡》演到这个程度,很了不起。真是没见过那么用功的学生。”4月份的“集训”给身段老师李燕留下的印象至今犹在:“眼睛睁开来就等着排练教室开门,中午吃饭一个小时都舍不得休息,晚上反倒是他们要我‘拖堂’。这样用心、用情、用功,什么戏学不好呢。”
除了老师们的努力,还有这批京昆爱好者内心对机会的珍惜。记者4月份“集训”快结束时,在排练教室遇见张文珊,她泪眼婆娑地说自己舍不得走,舍不得这样敞亮又没有打扰的学戏环境,恨不得能睡在排练教室。而昨晚,她依然感慨:“在香港,除了香港演艺学院开设粤剧班外,几乎没有专业、系统地学戏的地方,大多是兴趣班,如香港青年京剧学院等。老师虽好,但环境和资源都有限,不像‘京昆通识课程’那样,有专门教花旦、小生的老师,还有专门辅导身段的老师。”
韩婷婷介绍说:“上戏为‘京昆通识课程’配备了分别教授花旦、小生、身段的3位老师,此外,袁佳等上昆青年演员还时常前去‘开小灶’。每年上戏老师要飞香港几十次,授课近90个课时。为京昆课程变成‘空中飞人’的不只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