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要不要学习?在我青春婚龄,不仅没有想到这一点,连意识都没有。后来国外翻译出版我的小说,我与国外出版社以及编辑和译者打起了交道。二十多年来,除了出版之外,仿佛还有一把雨刷,不紧不慢地,一下一下地,拂去了许多蒙尘,渐渐显露出一面镜子,反映出我自己的某些意识,那些作为一个人更早更早就应该意识到的一些意识,那些关于生命本身的、关于生活本身的、关于个人成长的,等等。原来文化的交流,往往会在个人行为的无意之中,会在时光很深的皱褶之中。比如说结婚,近年我才意识到:原来结婚也是需要学习的。
我的最新小说《她的城》,欧洲某家出版社签约三年了,翻译书稿迟迟不得完成。什么原因呢?聊一聊,责编说:译者在结婚。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在结婚”,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学习结婚的过程,于是书稿的翻译,不言而喻,得往后靠了。他们结婚是太重要了,真正是人生头等大事,一旦真心结婚,那肯定就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在所不惜。
学习结婚是怎样的呢?欧美大同小异。就以伦敦为例吧。先省略恋爱阶段,从谈婚论嫁开始:两人好了,决定结婚了,要去政府婚姻注册中心注册了。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学习与认识婚姻的课程。我说是课程,事实上是一套结婚引导程序。一切从严谨开始,要让你懂得结婚绝非儿戏。注册首先要预约,不是跑去就可以拿证的。预约后,要认真准备个人资料,按照清单,缺一不可。等到那天填表登记了,注册却还不是当时生效,还得公示。要贴出来,看看大家谁有意见。有人反对,你们就结不成,得坐下来谈,谈清楚了再说。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约定俗成,把结婚看成一个社会单位的诞生,涉及面很广,是几个家庭的事了,又将生儿育女,涉及到子孙后代了。所以,仅凭恋人的情热与冲动,怕是不够牢靠。公示时间,不一而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短有15天,长有70天,一般28天。公示过关了,也还不等于注册生效。还有所在社区教堂这一关。不管你是否信教或教徒,牧师都乐意约见你。见面了,大家先坐坐稳,交心谈心,上课。结婚是一个什么事物?神圣之处在哪里?世俗之处又在哪里?两人的责权利在哪里?结婚美好,自不必多说,可以好到上不封顶,关键是你得事先了解婚姻的难处,婚后的矛盾、困扰、疲惫、厌倦,总之你得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是否能够承受婚姻之重。如果你说自己能够承受,那么就试试吧。牧师也会给你一个实习期,六个月左右?两人柴米油盐相处相处,看看你们是否处得来。这期间牧师会不断跟进、观察与辅导。如果教堂这关也过了,终于就可以去领结婚证了。领结婚证也有要求,有场所有仪式,还需两个证婚人,还须大家都正装。注册官宣读结婚证书,手写签名,证婚人也得一一手写签名。好了,这才,一张薄薄纸片儿,绿色的,只为绿色表示顺利通行、生机勃勃、绿树成荫等等吉祥祝愿。轻轻地,装进信封,郑重地,递给你。注意了:结婚政府全程收费。仅从收费来看,结婚真不是儿戏。就连结婚证书,你可要想好了,当天一份4英镑钱两份8英镑,可是第二天你才想起来还要一份,这一份就涨价到10英镑钱了。结婚事事都得再三考虑。每一个环节都得再三严谨。别急,这才是结婚的开头,一大套婚礼还在后面呢,你还得继续学习和经受考验,直到行完大礼,直到彼此把那枚谨守婚戒的金戒指,套住对方,且是那根离心脏最近的手指,这动作等于日后时时刻刻都在指心盟誓,这才叫做结婚了。
一般结个婚,花上一年两年,很正常。学习以后不敢结婚了,也没关系。只是如果要婚,就得尽量婚好。想要婚好,就得学习。睁着眼睛婚总比稀里糊涂婚更有质量吧?知识影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