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详坐在电视机前的老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电脑面前的公司白领,一天到晚屁股不挪地儿;手机不离手的年轻人,一天可以看上十二个小时。这在现如今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了,而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高的颈椎病发病率。不仅仅是老年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颈椎病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常见。如果平时老是有手痛手麻,就要小心是不是得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呢?我们的脊髓从脑袋出发以后一直向下走,在每一节脊椎骨的水平,都会有相应的神经分支发出来,而这些分出来的神经,就控制着我们手的运动、感觉等。并且,每根发出来的神经都是管理着我们手臂和手的特定的一块区域的。一旦某一神经根受到压迫,那么它管理的这块特定的“区域”就会出现异常,比如感觉麻木、痛,有的甚至肌肉萎缩。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压迫的程度和时间。早期颈椎的椎间盘突出的时候,神经根受到挤压较轻,可能在颈椎特定的姿势时就会出现手痛手麻,如果活动活动颈椎,或者改变姿势,症状就会好转。其实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就应该警惕是不是颈椎病了。随着突出的“垫子”越来越大,即便我们调整姿势、进行牵引等,压迫仍然没有办法解除,神经就会出现炎症反应、水肿等等,从而引起了特定区域的疼痛、麻木。这里提到的炎症反应跟我们平时说的感冒、伤口发炎可不是一回事,吃“消炎药”是不管用的。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神经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了,它希望我们想办法把压在它上面的东西去掉。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或者只是吃吃止痛、脱水消肿药,而神经的压迫一直存在,久而久之,神经的功能就坏了。此时,就不单单是手臂手指特定区域的麻木、疼痛了,甚至有的人感觉不疼了,但是这个时候肌肉开始萎缩了,出现手臂变细、肌肉变松弛、力气变小,有的甚至连吃饭的筷子、碗都拿不住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尽快解除神经的压迫了。要不然,如果神经坏了,哪怕最后想办法把压在神经上的东西去掉了,神经可能就已经坏死了,这些症状就没办法解除了。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尽早就医,一般通过磁共振、CT等检查,结合症状、体征,就可以明确诊断。
如果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压迫明显,可能就提示需要手术了。传统的开放手术,给人印象都是风险大、创伤大。随着这些年微创技术的发展,颈椎微创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颈椎后路椎间孔镜”是目前常见的颈椎微创术式之一,这种手术的伤口只有0.7cm大小,手术在内镜下完成,术后只需缝合一针甚至不缝,创伤小、恢复快。但治疗要根据病人病情来决定,这一微创手术适用于大多数的病人,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都适合该手术。颈椎后路椎间孔镜的用途也非常的广泛, 神经根型颈椎病也仅是它治疗的一个领域。
综合来讲,随着这些年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主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其典型特征是手臂和手特定区域的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一旦有这些症状,一定要早期就诊。但是要结合病情,合理选择。
专家简介
贺石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微创治疗中心主任
贺石生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是国家卫计委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委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对脊柱微创技术革新、手术器械设计、脊柱微创外科医生培训及脊柱基础科研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贺石生教授从事脊柱外科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迄今为止参与完成各类脊柱手术7000余例。自2005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各类脊柱微创手术,2010年开展了华东地区第一例椎间孔镜手术,无论脊柱微创手术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贺石生教授擅长各类脊柱常见及疑难疾病的诊断、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枕颈畸形、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管狭窄症、胸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柱结核及脊柱创伤等各类脊柱疾患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