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一片赞誉
长城这一题材对于中国纪录片具有特殊的意义。拍摄于24年前的12集纪录片《望长城》曾轰动一时,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导演刘效礼由此获得了首届“中国范长江新闻奖”。时隔20余年后,这次拍摄12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总导演梁仁红称,此片是向《望长城》致敬。
其实,这是一种谦虚之说,网上观众对这部充满史诗感的纪录片充满赞誉。有的说:“好看,强烈推荐,没想到长城竟然有那么多的历史,实在是叹为观止。”有的说:“相当不错,摄影技术制作水准明显挺高啊。”有的说:“拍得太好了。比那些什么几亿元票房电影好几十倍。”
演员超过《三国》
《长城:中国的故事》由于时代的进步,许多地方有了新的突破。荧屏上大量采用数字绘景,重建了跨度长达2000年的历史场景如古都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宫殿楼宇,显得雄浑壮阔,气势不凡。尤其是用三维技术重现的历代古长城风貌及其变迁,给人以跨越2000年的沧桑巨变之感。更可贵的是,此片采用了剧情片的方式叙事说人,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把70多个精彩的历史故事生动鲜活地搬上荧屏,再配上思维缜密、考证严谨的解说词,将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等历代皇帝与长城变迁的故事娓娓道来,蒙恬、卫青、霍去病、杨业、徐达、戚继光等历朝名将相继登场,摄制组中有名有姓的演员100多个,比电视剧《三国》还要多。
长城是个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惊世建筑,也是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沧桑历史和内涵价值。此片利用直升机对长城进行全景式空中航拍,历时四季,叙事宏大、时空转换频繁,呈现了十分壮美的长城风光。此片不仅讲历史故事,更聚焦长城内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流与交融,那万里长城一个个雄关隘口,不仅是充满刀光剑影的边卡,而且是华夏文明与外部世界的商贸通道。从长城延伸的烽燧预警系统一昼夜能传递1000公里,一直伸展到新疆的大漠深处、雪山脚下,保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视觉“国际范儿”
此片从筹拍到完成前后长达六年,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中国历史,用世界性的语言叙述中国故事。观众看到,当年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慕名而来,他的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大陆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观众看到,是来自越南的建筑师阮安,负责建造了蔚为壮观的北京紫禁城。观众看到,明成祖朱棣为了北方安宁决定从南京迁都靠近长城的北京,却命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网友评论认为,《长城》的风格几近欧美纪录片,用高科技手段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的“国际范”,既开阔心灵视野,还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总导演梁仁红认为,历史上修建长城是为了军事攻防, 在长城建好之后,整个长城沿线就会呈现出一种和平的状态和新的平衡秩序,并反过来促进长城两边的人呈现出一种新的交流状态,比如说边贸在长城沿线兴起。而《长城》关注的就是长城内外文明交流与交融的千年文明史,是以长城为视角,展示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更替的发展历程。《长城》记录的是跟每一个中国人都相关的、发生在长城脚下的民族融合故事,回答的是“我们从哪儿来”的古老话题。正如片尾所说:“长城拒绝征服,但从未拒绝交流。”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