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艺术节,在商城剧院看来自以色列现代舞团的幽默现代舞专场,惊叹于他们对肢体的操控能力,身体柔软却充满力量,特别是关节的灵活性,让人叹为观止。演后观众互动环节,上海一位知名的舞蹈演员问出我心里的问题:“你们是如何通过训练实现这种关节的灵活?”
11年前的艺术节,在大剧院看蒙特卡洛芭蕾舞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烂熟于心,却忍不住热泪盈眶。
一瞬间的感动或惊叹,虽时光飞逝,依然清晰。
今年艺术节开幕快两周,舞蹈,我看了四场。文化广场,看了希薇·纪莲挂靴之作《生命不息》和广西歌舞剧院演出的《花山》,上海大剧院,看了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灰姑娘》和《白色·舞起》。前两天大剧院演出的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因为出差无缘得见,不免怅然若失。看过的这几场里边,有期待已久前去朝圣的,也有朋友相邀凑个热闹的;有看过之后觉得不过如此的,也有心醉神迷心生仰慕的。
希薇·纪莲,这是世界舞蹈界大神级的人物;《花山》,取材广西岩画,相对显得传统。澳芭的《灰姑娘》,增添了戏谑的成分,灰姑娘的后妈和两个姐姐的角色处理得夸张,非常出彩。《白色·舞起》,是一场gala,也就是精品集萃。
艺术节17届,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能够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的丰富,并不仅仅限于艺术节,上海市民日常能够欣赏到高水平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艺术节带来的改变,也并不仅仅是开阔眼界。
这些年,一直看演出,能够比较清楚地感觉到剧场氛围的变化,把剧场当自家后院的人还有,但显然是少了。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灰姑娘》,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入场看到如此情景,颇为担心。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小朋友们很守规矩。这说明,在入场之前,父母们已经给孩子充分做好了规则礼仪的讲解。
观演素质的培养,空谈是没有用的,第一次进剧场的人,可能真的不清楚迟到了必须等乐章或节目间隙才能入场,只有去得多了,才会有人想着迟到进场时候脱下高跟鞋以免打扰别人。见多方能识广,习惯才能成自然。这一点,上海的观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