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开始,浦东新区法院刑庭试行了“涉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机制”。当8名被告人子女被送往北京和西安太阳村、11人送上海彩虹中心妥善看护后,被告人原本声称“没有”的隐形家属都“奇迹”般地现身了。
为逃避刑罚“扔孩子”
涉刑人员借未成年子女出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把孩子带上法庭,让孩子跪下求情;有的干脆让家人把孩子“扔”在法院门口。目的只有一个,给法院施加压力。
对于刑期较重的被告人,法院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回原籍寻亲。可这种方法,法官要花费时间,和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寻找;孩子即便找到了亲人,也会遭遇“拒收”的尴尬。
原浦东新区法院刑庭庭长、现政治部负责人曹克睿记得,2013年刚调往刑庭工作时,就遇到过好几例这样的案件,每一件都令他印象深刻,“有个人让丈夫把两个孩子直接放在法院门口;还有人甚至带了别人家的孩子来冒充。”法官被迫变身“法官妈妈”、“法官爸爸”,帮着涉刑人员照看孩子,在法院是常事。
女法官日为孩子找“新家”
有没有可能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找“新家”?从2014年一起贩毒案开始,浦东新区法院尝试了新的做法。女毒贩李某按照犯罪情节,应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她称自己离异,独自带着一个正在读小学两年级的女儿,找不到丈夫。
曹克睿在跟派出所民警协商后,做出了“照常羁押”的决定。原来,他找到了北京太阳村负责人张淑琴,设想把实在有困难的涉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送去那里临时看护。
太阳村不仅具备合法的民非组织资质,而且能为孩子们解决住宿、饮食、学习、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问题,有的重刑犯子女甚至在太阳村的看护下考进名牌大学。
小女孩临时住进了浦东新区法院。在等待北京太阳村工作人员的两天里,女法官们轮流陪着她。在得知女孩见过父亲,且有舅舅在上海工作的情况后,法官们迅速找到其居住地街道寻亲。
经过努力,几乎在太阳村工作人员到达的同时,女孩的父亲终于出现了。“小女孩看到爸爸高兴极了,飞奔过去扑进怀里,很多法官都哭了。”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浦东新区法院刑庭与太阳村等救助机构合作的信心。问题是,与太阳村的合作机制究竟如何建立?孩子托管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如何保障?看护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为此,浦东新区法院未雨绸缪,制定了8份各类文书,几乎涵盖了可能涉及的所有法律问题,以及纠纷解决方案。机制运行至今,浦东新区法院已将21个案件中的22名被告人依法收押,妥善安置29名未成年人。
通讯员 王治国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