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
制造有厚度的设计
陈培榛
■ 能让观众造成视觉上错觉的装置作品《迷》-杨建正摄
■ Bora Hong整容手术的王国
■ 伞型的妙趣-杨建正摄
■ Lucas Maassen 卢卡斯与他儿子的工厂
■ 鸭兔-杨建正 摄
  陈培榛/文

  长久以来,设计师在展示其得意之作时,总是鲜少提及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品的外观、颜色、功能,以及是否能凭借这些特点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似乎才是他们更重视的事情。即使作品被冠以“复兴古老手工艺”、“关怀弱势群体”这类宏大的历史主题,设计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其背后的社会意义通常也只是点到为止,接着便将话题引向如何煞费苦心,在作品中成功地将实用性和当代生活美学结合在一起。

  “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如此的发散思维给了艺术家们无尽发挥的空间,而设计师拘泥于用实物解决某个问题,反而一叶障目,束缚了手脚。”知名艺术家兼设计师丁乙认为,设计其实也有厚度,尤其是当它被放诸于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某个社会的横截面一部分。“什么是设计?我的理解的设计,不仅是功能和外观,它的概念应该更加宽泛,是打破壁垒和疆界,是异想天开,是人文关怀,是一种新的符号体系,更是一种未来生活无穷尽的生活态度。”

  位于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的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将持续至3月15日,担任总策展人的丁乙,召集了建筑师卜冰、学者冯峰、意大利策展人毕月、英国设计师胡本立组成策展团队,将上百件设计作品归于“聚变力”、“新物种”、“泛学科”、“未来场”四大不同主题板块,以“设计之变”为主题,用艺术化的眼光和思维深挖其背后内涵,为人们提供了解读设计的另一种方式。

  设计师也有勇于表达的一面

  在藏匿着大量新奇设计的“新物种”板块,荷兰设计师卢卡斯·马森(Lucas Maassen)与他的儿子们携手打造的“卢卡斯与他儿子的工厂”椅子尤为引人注目。卢卡斯为了管束三个年龄相近又出奇调皮的儿子,想出了给他们安排工作的主意。于是,在手工打出了木椅子后,他让孩子们负责给椅子上漆。出于好奇和顽皮淘气的天性,孩子们胡涂乱搞,颜色不匀,这让椅子看上去俨然就是一幅幅立体的儿童涂鸦画。

  而实际上,在充满童趣的作品背后,设计师卢卡斯真正想探讨的是“童工”这个严肃的社会话题。“童工”之所以屡禁不止,成为全世界的社会“毒瘤”,和工厂主的贪婪、残酷、剥削、压榨不无关系。孩子们的合法权益因此被剥夺,生长发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不少国家,法律规定禁用童工。在荷兰,童工法规定,雇用童工每周不得超过3小时,并且要保证环境、材料安全无害。“卢卡斯尝试了雇佣‘童工’,”“新物种”板块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介绍,在创作这一系列椅子时,卢卡斯按照荷兰童工法,和他的儿子们签了雇佣合同。他想看看,这次带有试验性质的设计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卢卡斯惊喜地发现了一种与儿子们一起工作的新方式——“雇佣童工”。冯峰说:“卢卡斯试图展现整个设计过程,改变人们对雇佣关系的理解,告诉人们,雇佣其实可以没有剥削和剩余价值,游戏即工作。”

  同样在“新物种”板块,韩国设计师侯博拉(Bora Hong)的“整容手术的王国”系列座椅也是“暗藏玄机”。这一系列的座椅启用回收材料,复刻了设计史上赫赫有名的伊姆斯椅,表面看来走的是设计界颇为流行也相对稳妥的环保路线,其实,这种理解太过肤浅。环保设计只是表象,侯博拉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是她对整容现象触发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捉刀作品时,设计师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她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和专业技术,帮助那些面目丑陋的原材料,重新拥有被大众认可的外貌。”按照冯峰的解释,侯博拉在作品中,以设计师的专业审美眼光隐晦地表达了她对有关美、广告效应、痴迷、痛苦等全球性话题的批判态度。同时,她以作品为基础,提出了质疑——我们不惜金钱和疼痛,以及各种风险努力改变自然赐予我们的身体,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来表达自尊、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地位是否真的值得?在以貌取人、颜值普遍被商品化的时代,这样的反思发人深省。

  还有一些作品需要通过对比凸显各自的寓意。比如,在“聚变力”板块,策展人卜冰把建筑师俞挺、室内设计师李想打造的不同气质的抽象居家空间,放到了相邻位置。前者以逼仄的石库门空间,传统搪瓷日用品,展示了上海在过往时代中各种逐渐被忽略和遗忘的传统,以及传统所承载的精神寄托。而后者充满“高大上”装饰符号的手笔,则指向了文艺作品各种虚构的都市童话与小镇青年对他乡的想象。用卜冰的话来说,两重空间虽各有所指,实则在暗喻人口迅速流动、变迁频繁的都市中,不同人群在相邻屋檐下,因为对城市的不同理解有了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设计师的表达方式与艺术家有所不同,含蓄内敛,视觉冲击是次要的,细细品味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体会他们的用心,”卜冰坦言,“设计师不总是理性的,他们也有感性的天分,也有勇于表达的一面,只要你善于发掘。”

  褪去理性外衣,露出人文关怀

  事实上,卜冰的说法印证了丁乙的策展理念。长久以来,人们对设计有这样的定势思维——设计都是理性的,无非就是外观和功用的结合,万变也脱离不了人体工程学、能否被量产等一系列指标。“但如果你这样理解设计,再‘有料’的设计,在你眼前也只会形同单调的白粥,寡淡无味,食之无趣。”除了为设计提供合适平台来释放它的表达潜能之外,丁乙和他的策展团队更期望,设计能褪去那一层坚硬的理性外衣,露出富有人文关怀的柔软内在。

  比如,在“未来场”板块,青年设计师刘智子的“速配”折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乍看之下,“速配”的构造相当简单,颜色鲜艳的塑料透明扇面可以随时拿下,像卡片一样赠送给别人,上面的二维码含有求偶者的加密个人信息。“这件作品把高科技二维码和折扇拆装的‘低科技’结合了起来,旨在解决代际之间关于婚姻、择偶的基本沟通问题。”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策展人胡本立,对城市公园相亲角亦有耳闻。当他看到刘智子的“速配”,眼前一亮。

  在设计“速配”之前,刘智子对都市白领婚龄阶段的常见问题做了梳理,深入传统婚介场所做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相亲角”和“相亲大会”呈现的长辈与孩子截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中国婚配的历史及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两代人婚姻观念所带来的影响。过去,中国适龄青年们人生大事由父母、宗族、甚至是工作单位安排,讲求知根知底、门当户对。而如今的年轻人择偶观念崇尚自由,也更为多元化,但父母辈和祖父母辈的观念尚未跟上年轻人的脚步,因此,婚介场所常出现长辈热心孩子冷淡的尴尬局面。刘智子用一把折扇提出了折衷的解决方案,父母甚至祖父母可以拿着“速配”到公共场所,替子女、孙子孙女寻求合适的伴侣,扫码或者拆下扇面送给对方,形式不拘。“速配”在一定程度上替这些家庭解决了子女求偶的问题,抚慰了困扰不少中老年人已久的难言之隐。

  与“速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鹏浩带来的智能广场舞衣。智能舞衣的乐音接收和播放系统,替代了扩音喇叭的功能,让跳舞者既能听到音乐和领舞的指挥,又不制造多余噪声。这款设计不仅破解广场舞被妖魔化的迷障,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人们,给予中国社会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适度的理解与关照。

  活泼新颖的设计,在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露出难得一见的深刻厚重、充满关爱的面孔。丁乙和他的策展团队用不同以往的策展思路,让整个设计展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充斥着戏剧性、冲突性的艺术展览。不过,当人们走出展馆,试着跳脱出展览来反思设计,也许会认同丁乙重新定义设计的做法。消费社会,新设计大量涌现,直至今日,“设计过剩”论调已经一片喧嚣。但实际上,这也说明,设计不再仅仅依附于商品经济。在追随商业繁荣的过程中,设计亦然迈向了发展的临界点。如何处理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如何构建后消费社会的生活形态,这些思考,很可能决定设计未来发展走向。

  对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已经开始,现在还不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金融城/上海物业/金融城周刊
   第B08版:上海花城/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实践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6版:方法/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制造有厚度的设计
2016年度成功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新民晚报聚焦/国家艺术杂志C02制造有厚度的设计 2016-01-30 2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