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可为天,可为光,古老的刺绣技艺代表了东方时尚艺术魅力,走线、针织、扎染,技艺精湛的绣工将仔细打磨的针法呈现于绣布之上,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是匠人精心雕琢的身影。不久前刚落幕的“一线天”绣艺展力邀一批年轻的时装设计师和艺术家,以独特的匠心为传统羌绣工艺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和时尚脉搏。
匠人之心 成就艺术之美
装置艺术家Juju Wang,以传统刺绣工艺的基本元素“线”为灵感,融合空间想象,将空间变身为线、光、影的大型装置,在展览现场用了超过10万米的“金丝银线”和数万根钢钉,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舞台。
艺术装置“线影”,将传统的羌绣“投影”于半空间的墙面之上,“绣”出了一副美丽的雪花图案。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传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而她的另一个艺术装置“天光”则运用金线反射的光线形成笼罩之势,将融入了刺绣灵感的服装包纳其中,寓意传统技艺在于现代生活中的重生。上接天、下连地的金线,给人以圣洁之感,也是对人们敬天尊地的表达。站在作品前,观众可以理解它是光因分解而产生的色彩,却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审美内涵。
匠心独运的背后是艺术家的细细打磨。为了保证“线影”的呈现效果,Juju的团队集体上阵,从钉钉子、绕线到最后的清理都极为细致。而绣艺展上呈现的8组“天光”则耗费了十几位布展人员几乎3天的时间来完成,才最终呈现出令观众震撼的效果。
在这个以“金丝银线”打造的梦幻舞台上,参与此次展览的多位海内外知名设计师将传统刺绣(包括羌绣、京绣、沈绣等)呈现于服装、座椅之上,赋予传统手工艺现代、时尚的表达。
拥有25年时装创作经验的马来西亚华裔时装设计师宗柏伸将采风时在羌族的聚居地与羌族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到的民族文化融入作品之中。把采风带回来的羌绣绣片和家乡马来西亚特色蜡染图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两种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则碰撞出了另一种美妙的火花。
中国红一直是中国传统绣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元素之一,而汲取清代官员朝服上普遍运用到的石青色以及古代贵族的代表色明黄,则是京绣中常常会用到的京味儿十足的颜色。新生代时尚设计师陆坤的系列服饰作品“锦绣年华”将这些京味儿十足的色彩搭配与西方高定常常运用到的珠绣、贴绣等手法结合,展现了东西方绣艺文化的交织碰撞。
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设计师们都希望通过民族意象与时髦元素的交织和碰撞,让更多人可以知道羌绣这项传统手工艺,并将它传承和保护下来。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想要令更多人领略它们的魅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让技艺和时尚元素相结合,成为可以走下展台,融入生活的时尚艺术,才能真正赋予像羌绣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全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下去。
时尚与传统
相连的“一线天机”
“文化决定审美,审美影响消费”。此次绣艺展的策展人周新对于新与旧、时尚与传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消费意味着时间、精力与金钱的投入,也意味着再生产的可能,对于文化传统而言也是如此。在传统中探求时尚的源头活水,时尚才不至于肤浅;从时尚中找寻传统的新鲜血液,传统才不至于断绝。
周新主张依托文化的内核发展艺术,这也是传统和时尚之间的纽带。“手工艺可以看作是单纯的一种技术,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体形态的作品,但我更认为它是文化与内心的表达。”手艺人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更为稀有和重要,他们代表着我们与过去之间的联系,也隐约指向着一个更从容大气的未来。六小龄童和他的猴王世家能在新年伊始引爆朋友圈,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是那一家四代人近百年来对技艺、对传统、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而此次展览上的展品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师古为新”的特色,并且有着浓厚文化风格。无论是明丽大气的羌椅,京味儿十足的“锦绣年华”还是与糅合了羌绣与马来西亚蜡染的服饰,设计师们别具匠心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烙印和强烈的当代艺术特色。
C.J.YAO的系列设计“逆生”主要采用了蓝色和白色,融合中国江苏南通的传统手工织染蓝白印花布和沈绣工艺。通过西化的拼接、剪裁以及轮廓、材料处理与传统手工织染蓝白印花布和沈绣东方手工相互结合,将传统文化进行拆解后重组达到另一种现代美。而这种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并非遥不可及,传统因为有了现代的演绎方式而拥有了现实的根系。
时代发展带来了需求的变化,也将我们与传统之间隔开了一段距离,以文化为桥梁,设计师给了我们亲近传统的可能。“我们可以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调整艺术的表现形式,时尚元素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 此次展览将当代时尚元素和传统手工艺结合在一起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外界的保护永远比不上自身的发展,关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总不如身边行进着的文化来得鲜活。师古而常新,时尚的真谛正在于此。
公益保护与
时尚的惊喜跨界
作为一个公益平台,“稀捍行动”一直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希望借助现代设计与艺术的力量,重塑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与审美元素。此次展览作为“稀捍行动”3周年的特展,将稀捍行动长期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与京绣等进行了创造性的当代艺术表现。一场绣艺大展,同时也是一次对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深入探索,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时尚审美的创意大秀。
此次绣艺展展品由羌家姑娘的绣品和时尚创意团队的作品组成。团队成员走入四川阿坝州的羌绣项目保护地以及北京的京绣项目保护地深入采风,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并寻找民间工艺大师学艺,现场取材、现场制作完成的一系列创作。在古与今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设计师们展现出传统刺绣技艺的另一种可能。正如策展人周新所言:“工艺的传承,不仅仅传承技术本身,也要深入理解技术形成的文化与美学因素,并将这种核心延续下去,真正地对于传统审美的尊重,是线中所自带的色彩、线中所蕴含的情感。”
将羌绣手艺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羌绣,提升羌绣更广泛的使用及收藏价值,让汶川地震后失去耕地和主要生活来源的羌族绣娘能够足不出户,凭借自己的手艺,便可自食其力、有尊严地获得一份相应的收入。与此同时促进恢复羌绣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生态,使这些珍贵文化得以真正传承、重获新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