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新民眼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零燃放”是社会治理的进步
姚丽萍
孙绍波 画
  姚丽萍

  可以悄悄地告诉你一个秘密: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外环内真正做到了烟花爆竹零燃放,有三起刚刚准备燃放,立即被制止并且上交了烟花爆竹。

  烟花爆竹零燃放——这曾经只是一种期待,一个愿望,一点梦想。但在丙申猴年春节,申城梦想成真。

  “零燃放”,是上海社会治理的进步。

  先请看看一组闪亮的数据。

  今年春节,申城180个回收点累计接受市民主动上交烟花爆竹1500余箱;除夕夜、年初五凌晨共清除烟花爆竹垃圾62.1吨,全部位于外环线以外;除夕夜至年初一凌晨,外环外区域PM2.5浓度明显高于外环内,年初四晚至年初五凌晨,本市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

  申城有史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措施最严、力度最强”的烟花爆竹管控猴年“春节版”成果丰硕——外环以内基本无燃放,外环以外燃放量显著减少,7天长假外环内烟花爆竹产生垃圾为“零”,引发火灾事故为“零”。

  “零燃放”得以实现,有很多原因。根本的一点,是上海社会治理的进步,是上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是上海法治建设、法治意识的成果。

  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自今年1月1日实施后,人们曾经对法规能否得到落实感到忐忑。但是,外环线内禁售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定规范,得到了不折不扣地执行。申城的法治素养和文明程度,没有令人失望。曾经对申城社会发动能力的猜测——所有曾经悬着的心,终于,都安然落地了。

  20世纪90年代初,申城曾在春节期间禁放过烟花爆竹。但是实施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据说,当时面对一个弄堂里肆无忌惮地集中燃放,执法者只能摇头苦叹法不责众,力不从心,“禁放令”不了了之。

  可是,为何20多年后,“禁放令”却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天时、地利、人和,无疑助推了丙申“零燃放”。

  2013年12月2日,申城首次触及最高级别空气污染——六级“严重污染”!今天,当PM2.5成为申城乃至中国环境主要问题的时候,一波接一波的雾霾,无论是远道而来,还是本地生成,一样让我们深受其害。要免受其害,纵然经济转型发展是根本,但也不能小视生活方式对环保的重要影响。

  同时,伴随城市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申城近地面风速平均每年下降0.031m/s,导致城市的大气扩散能力不断削弱——这也是秋冬雾霾成为季节常见现象的主要原因。2006年以来,固然申城已经试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高污染车辆限行措施,淘汰了30多万辆高污染机动车,但PM2.5“本地人为”污染排放贡献仍占八成。

  环境污染之严重,城市规模之庞大,如此不利“天”“地”因素,恰恰成为申城环保的强大动因。

  如此城市环境,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得不探究该如何移风易俗。面对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当这种习俗带来的弊病远远悖离城市文明的现实需求,舆论、立法者、执法者,表现出空前地一致、积极和主动。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元月,新民晚报首先以报社编辑部的名义,倡议上海市民在春节不放烟花爆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在此后各个阶段,上海的各媒体,都根据自身特点和受众群体,进行了积极、大量、有效的宣传,对少放不放烟花爆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全社会的动员,为最终落实形成全社会共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138位代表联名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以此控制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污染之害、公共安全之害。2015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8位代表再提立法案,建议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2015年4月,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从立法预备项目转为正式项目,并于12月审议通过。进入2016年,申城公安、消防等执法者都进入最严管控烟花爆竹的执法状态。

  在《条例》实施后,上海警方的执法能力也得到了高度称赞。春节期间全员动员、全员上岗,有效地保障了法的落实和执行。

  更重要的是,这次“零燃放”,也充分检验了上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上海市委加强基层建设的1+6文件,对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治理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春节期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就是在禁燃的关键时刻,各个社区、各个可能发生燃放的地方,都有一队队戴着鲜明标志的社区志愿者,与执法人员一起行动。这不仅加强了执法力量,也大大营造了全民动员、全民响应的氛围。这么多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参加,跟上海加强基层建设、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密切相关。加强基层建设的相关措施落实到位后,基层组织的力量得到大大加强,基层工作者的队伍扩大、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中的多数,都要通过法定规范、行政执法、社区自治,得到最终化解,这将是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常态。文明养犬、室内控烟、轨交安全,都是“成长命题”中的一个个难点,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零燃放”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不错的借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丙申春节“零燃放”,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将对申城的社会治理,提供广泛的借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财经新闻
“零燃放”是社会治理的进步
旅游区饭店飙高价 先有大虾后有鱼
声音·八方
新民晚报新民眼A03“零燃放”是社会治理的进步 2016-02-15 2 2016年02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