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断增长
上海评弹团演员一年的演出指标是150场,有的演员一年演出超过300场,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评弹团严格意义上的下基层演出近900场,其中既有东方宣教中心等组织的由政府出资的演出,也有街道等主动要求评弹团上门的演出,目前与上海评弹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街道已达二十多个。
“杨浦区的四五个街道是当时评弹团还属于文广演艺中心时结对的,一直保持到现在,已经培养了一批观众,要停都停不下来。静安区是我们的属地,南西街道、曹家渡街道每周都有演出。今年黄浦区又有8个街道主动来与我们签约,要求与我们共建。浦东的金杨街道也有意向,连社区书场都造好了……”高博文对着记者一一细数,“我们的《林徽因》又要封闭排练了,今年还要去日本、中国香港、美国等地演出,还要跑跑码头,我们的演员实在不够用。”其他被归在长篇类里的五六千场演出,90%以上的演出场所也都是社区、街镇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等。这类演出是一档演员连续在一个场所连说15天长篇弹词,因而归为长篇演出。
观众热情高涨
高博文说,评弹只需要两个演员,不用布景道具,所以对于街道来说,接待非常方便。加上评弹演出灵活,要长则长,要短则短,大的剧场可以演,小的会议室也可以演,而且社区的老年人也喜欢听。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专业书场大都关闭了,除了乡音书苑之外,就只有在社区文化中心等可以听到评弹,因而评弹下社区很受评弹老听客的欢迎。
浦东的长江街道以前有书场,书场关闭后,上海评弹团的下社区演出就成了最受老听客们欢迎的事。每次载演员的车子快开到时就会受到夹道欢迎,下车时热情的听客会抢着帮演员拿琵琶、弦子,演员在大家的簇拥和掌声中走进化妆间,连出来上个厕所、泡杯茶都会有热情的听客拥上来搭讪,而一上了台更是掌声热烈。高博文说,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在演员唱完开篇后还常会拿出红包送给演员,遇到这种情况,听客们都会笑着说:“阿爹要送红包了。”并在一旁劝演员收下。
演出有点特殊
对很多老人来说,到社区听书,并不仅仅是欣赏艺术,这里也是他们喝茶聊天、消磨时间的好去处,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高博文说:“演员的每一个噱头老人们都会听得很认真,演出结束时,演员说一句‘老伯伯、老妈妈,你走好啊’,他们就会很感动,多和他们聊几句,他们的心情会愉悦很久……这真是体现了送戏、送书到基层去的意义了。”
对于青年演员来讲,社区基层也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社区演出要求演员更加灵活变通,与观众有更多的交流,如果能将时事新闻穿插到书中就会更受欢迎。不过由于社区演出完全是公益性质的,社区书场哪怕售票亦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还有不少社区书场选择了免费,所以,社区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并不高,如果演员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的话,那么社区演出也会成为“双刃剑”,对演员的成长不利。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