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新学期将于明天开始,市教委为全市中学生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开学礼物——一个集合了本市多所高中名校优质、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今天起上线试运行。从3月5日8:00起,每逢周末和寒暑假,本市中学生可用学籍号或身份证号登录这一平台注册、浏览课程信息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课程学习。首批21门课程全部由高中“四大名校”录制。
四大名校课程首批上线
“罗密欧与朱丽叶”“国学原典选读”“诺贝尔奖中的生命科学”“数学思维方法”“揭秘层析”“真菌的世界”……记者看到,目前试运行上线的首批21门课程来自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等本市高中“四大名校”,由13个教师团队或教师建设,其中有11位特级教师参与,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涵盖了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7个领域。打开网页,学生可以通过预览教师和课程内容,选定课程,实现自主学习。
足不出户,你可以跟随华师大二附中科技名师娄维义老师的科技辅导团队,学习如何走出科技创新第一步;也可以听听复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雪明深入浅出地解析,高中应掌握哪些数学思维方法,通过8讲内容,体验数学的特性、审美、理性精神。交大附中慕课课程开发由该校STEM实验中心负责,选择了“真菌的世界”“调查统计”“魔法化学”等已经在社团活动和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取得良好反响的课程,重新加以凝练,强调实验易操作、实验材料易购买,鼓励学生不仅当看客,还要自己尝试动手。上海中学从学校的“发展课”微课程选择了5门课程首批上线,教师团队中还包括了外籍教师Mark Seeley,在镜头前,他将和学生一起聊一聊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高中名校慕课以拓展型和研究型内容为主,不再重新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内容。”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强调,慕课平台上线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轻负担、高质量、重自主”。一般每门课8—10个视频,每个视频8—20分钟不等。目前,平台中的课程只在双休日和寒暑假8:00—20:00开放授课,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只能在此时间段自主进行视频学习,在学校课程讨论区开放时间参与集体研讨。但是,学生最多只能同时学习4门课程,学完一门或退学一门后才可再选,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
市教委表示,除了四大名校外,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部分市特色高中都可以加入到慕课建设队伍中。只要符合慕课定位,既能体现学校办学文化和育人价值,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和适应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均可以加入慕课平台。力争通过1-2年时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适用于中学生的优质、特色、多样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资源,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激发线下深度思考
慕课平台于2015年3月启动建设,已经开展了模拟运行、压力测试和安全测评等工作,有部分学生体验了网络授课的魅力。“面对镜头是会有一些不适应,任何的错误都会被镜头放大。但是,隔着屏幕,学生反而有了深度思考的机会。”上海中学青年英语教师唐文洁是慕课“马克·吐温作品和他的时代”录制者。每个视频单元只有10分钟时间,因此,她精选了平时讲课时学生容易感兴趣的点,重新编辑整理了教案。在视频中,她把电影《百万富翁》片段和马克·吐温作品结合在一起,分析文本中的神来之笔,解剖时代背景,在课程讨论区赢得了学生好评。
虽然学生素未谋面,但他们的反应让唐文洁惊喜。“平时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由于是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容易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网络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暂停,什么地方可以查下资料,学生反而在互动区提出了一些有思考、有见地的问题。”唐文洁说,有同学给她留言,问“为什么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马克·吐温的作品却仍能保持幽默感”,而这恰恰是她下一讲要关注的话题;有同学提出建议,希望课件能有更多后续内容,例如为什么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有同学关注马克·吐温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跌宕才形成了这样的写作风格?唐文洁尤其欣赏互动区的“内容纠错”环节,也欢迎学生善意的批评。“我们需要创造出比实体教育更能吸引并且鼓励人的体验。”
根据规定,当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和课程学习综合表现满足了开课学校对证书获取要求后,即可获得由课程授课教师签名、高中学校认证和发放的证书。记者发现,多名教师不约而同将学生在互动区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的次数作为获取证书的门槛。对此,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表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慕课的出现,则将打破传统教学的老套路,由此,一个全新的“翻转课堂”模式出现在了师生们面前,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更需要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育智慧,尤其要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学。在郑朝晖看来,如果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支撑,那么教师的教学个性起到的就是一种引领作用。学生看完微视频后,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和面对面的沟通来收集反馈、进行检测,虽然数据搜集和统计工作可以用互联网技术完成,但怎样设置统计问题、数据选项等,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如今的高中生是数字时代‘原住民’,慕课平台建设将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学生走上慕课“讲台”
在诸多名师中,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交大附中高三学生张宇是唯一一名“学生老师”。他的课程《STEM研究方法:说“黑”》在讨论区引发了不少同龄人的脑力激荡,有人提出“既然黑洞引力大到连光都逃脱不了,那么它是怎么被看见的呢?”另一名“课友”跟帖回复,“我们能‘看到’黑洞是因为我们能看到黑洞周围的物体以及被黑洞扭曲的光线来复原黑洞的样子的。”
张宇对光和色彩的兴趣始于高一,他设计制作了一块可以夹在手机摄像头上的滤镜,能便捷地检测中食物中含有的是天然色素还是人工色素。凭借着《简易非接触式色素检测成像法》,他也摘得了第30届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视频中,他和同龄人分享科技奥秘,也分享自己的求知心得,“我只是跟着求知欲,这个任何人都有的本能去做。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远远多于考试的课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解释、应对。”
参与慕课课程开发的上海交大附中教师彭禹介绍,在交大附中的社团活动和课题探究中,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学生老师”的传统,鼓励学生和师弟师妹分享智慧和经验。借助慕课平台建设,这些原先较为松散的学生课堂有望固定下来。彭禹说,鼓励学生走上慕课讲台,也是希望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高中生涯,原来也可以这么度过。
“我们希望慕课平台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现兴趣的途径,找到自己感到好玩、感兴趣的领域。”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希望,更多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预览高中生活,掌握高中学习特点和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最适合自己成才的土壤。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