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静脉癌栓——隐患多
根据临床数据统计,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约为28.71/10万,约有30%-70%的肝癌患者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肝癌已让人闻之生畏,再重点说说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着实骇然。这如此高的罹患率,恰恰说明门静脉癌栓是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患者及家属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门静脉癌栓一旦形成,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肠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腹泻、腹胀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肝脏营养血供减少,肝脏储备功能变差,后续治疗难以实施。此类患者预后非常差,有资料表明: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其自然存活时间仅为2.7个月—4个月。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时,多数患者已经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全身药物治疗、外放射治疗等手段的疗效也不理想。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是治疗晚期肝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大多数门静脉癌栓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无法直接栓塞。当癌栓延伸到门静脉主干时,入肝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功能储备受损;癌栓的存在恶化了门静脉高压,增加了TACE治疗的风险。
■ 小小粒子——作用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颜志平教授介绍,门静脉癌栓,尤其是主干癌栓,一直是制约肝癌治疗的瓶颈,而腔内植入碘-125粒子条近程放射正是有望攻克这一难题的新利器,或能使得半数以上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获益。
作为国内介入诊疗的先行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长期致力于肝癌及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工作。早在上世纪末,中山介入团队就首先采用支架植入术对门脉主干癌栓进行治疗。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癌栓经支架网孔向内生长,造成支架闭塞,使得一度恢复通畅的门脉血流梗阻再现。
为延长支架的通畅期,进一步提高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获益,颜志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植入性碘-125粒子条”(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220007303.2),并在国内外介入医学领域率先提出“血管内近程放射联合支架植入及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新理念。其中包含三部分:即植入支架后可迅速恢复门脉入肝血流,改善肝功能储备;同期植入的碘-125粒子条产生的近距离辐射可有效抑制癌栓进展、维持门脉主干的通畅性、降低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经动脉化疗栓塞——肿瘤在化疗药物及缺血、缺氧的双重打击下发生坏死、减少肿瘤负荷。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与以往的治疗方式比较,采用腔内植入碘-125粒子条近程放射联合支架植入及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近期疗效良好,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乔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