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血小板个头要比白细胞小得多,但在血液中起的作用可一点都不小。当我们受伤出血时或其他原因引起血管破裂时,大量血小板会马上聚集到血管破裂处,形成一个团块,堵在破裂的伤口处,以达到初步止血的目的;另外,血小板还会释放出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的物质,防止血液从破损的伤口流出。打个比方吧,血小板就像是堤坝决口时我们用来堵住洪水的一个个沙袋。
这事把平时没有什么大毛病的王伯伯给急的。血小板这么少了,万一不小心出个血,拿什么来止血呀,难道是生血液病了?赶紧去大医院血液科看看吧。
又查了一次血常规,王伯伯心里又凉了半截,血小板依然是那么少。可全身检查下来,王伯伯身体没什么异样呀,更没有任何出血的迹象,血小板到底去哪儿了呢?这下连医生也摸不着头脑了。
正当大家为血小板“失踪”焦头烂额的时候,检验师用显微镜破了案。检验师先用王伯伯的血做成血涂片,经过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这些失踪的血小板是十几个、二十几个围拢在一起,紧紧地抱成一团,把自己伪装成白细胞大小,成功地躲过了仪器的检测!
可这些血小板为什么无缘无故要伪装呢?原来这是一种叫EDTA的抗凝剂在作怪。EDTA就是查血常规时用来防止血液凝固的一种物质,化学名称叫乙二胺四乙酸盐。绝大部分人的血小板对EDTA都不会那么抗拒,两者相安无事,但约有0.07%—0.2%的人,他们的血小板一旦离开人体,碰到EDTA盐就开始不淡定了,血小板们会自发地组成一个个小团体,紧紧地围在一起。而仪器只认识一个个单独的血小板,这些手拉手成群结队的血小板团块,能轻易地躲过仪器的检测,形成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终于这起“失踪”谜案真相大白了,利用其他方法复查,王伯伯的血小板实际有20万(20×109/L)。王伯伯悬着的心也落下了,他体内的血小板不是少了,而是他的血小板不喜欢EDTA,碰到EDTA就紧紧地“围拢”在一起“抵抗”EDTA,逃过仪器的检测。
由此提示:若您发现有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抽血时请及时告诉抽血护士或医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赵凌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