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参加了一个朋友追悼会。朋友60岁,刚办完退休手续,还没来得及享受退休人生,就英年早逝,不免让人唏嘘。听说这个朋友喜欢吃夜宵,往往以方便面为主,实在不行,排档上的柴爿馄钝也可以过把瘾。我叹息道,这世上又多了个“多吃半夜饭,少吃年夜饭”的人。
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饥饿的。那时人人都营养不良,个个精瘦如电线杆,眼冒金星,那是饥饿的眼神;前胸贴着后背,那是饥饿的痉挛。我记得等到可以放开肚皮吃饭的那天,我是将皮带松了一节又一节,这意味着勒紧裤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不少人将饥饿解禁时代狂吃的习惯带过来了。每次不喝个一醉方休,不吃一个全饱,好像对不起自己,好像下一顿就没有吃了。还有的人,抱着将本钱赚回来的想法去吃饭,这在吃自助餐的时候尤其明显。有人说,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是扶着墙进去(饿昏),扶着墙出来(吃撑),虽说有点夸张,但并非绝无仅有,这哪是享受美食?简直是活受罪,是拿生命在开玩笑!每逢春节胖三斤成了常态,脂肪肝是不少人的标配。巴结的人,家中剩饭剩菜,尤其是盘子里的汤,要“淘一淘”,或者“过过泡饭”,其结果是马路上多了不少“啤酒肚”和“柏油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到肥胖,总是打趣,发福不少,殊不知,2013年美国医学会决议正式认定肥胖是一种疾病,可见肥胖的危害性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对孩子“要得小儿安,略带三分饥和寒”。小孩如此,大人尤甚。据说演员在演出时,要有点饥饿感,不能吃得过饱,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相声大师侯宝林老先生说:“我饿着哪。”正因为饿,所以侯大师才拼命工作,他的作品才贴近生活,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福布斯排行榜的大佬,没有胖子的,大佬有了饥饿感,才能有动力,才会有追求,才会敬业。老人没有饭碗之虑,不意味着可以胡吃海喝,老年人要保持点饥饿状态,由于年纪渐长,消化能力差了,每顿不宜吃饱,吃了清淡点,每顿少吃点,多吃几顿。多吃加重负担,吃得过饱,和多吃半夜饭,坏处是一样的。人的消化功能也需要有休息时间。
有人说,见了美食,闻到美味,就会迈不开步。要经得起诱惑,要不为心动,这就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天下美食“交交关”,有限的肚子是吃不过来的。我们要适当学会拒绝美食的诱惑,我的原则是,宁可少吃一口,也不愿撑得难受。
因为,多吃半夜饭,少吃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