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黄洪亮 1964年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我国首次和第二次南极磷虾商业性探捕首席科学家、海上总指挥。荣获2016年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6年全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2014年度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国旗飘扬的中山站、憨态可掬的帝企鹅、冰山覆盖的蔚蓝海……在黄洪亮的相机里,一张张拍摄于南极的照片动人心魄,一如那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南极是洁白的,也是富饶的,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南极磷虾,被称为“人类未来的动物蛋白库”,备受全球渔业市场的追捧。
“南极海域,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中国话语权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捍卫海洋权益?如何树立负责任的捕捞大国形象?黄洪亮三赴南极探捕磷虾,研发网具提升产量,填补“舌尖上的空白”。
临危不惧 完成科考任务
2005年,“南极磷虾资源商业性开发预研究”课题启动,黄洪亮参加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随“雪龙”号远赴南极,并担任“大洋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的首要工作,就是带领团队在恶劣环境中完成科考任务。
“在南印度洋,我们遭遇气旋穿越西风带,风暴掀起巨浪,万吨级的‘雪龙’号就像漂浮在大洋中的一片树叶。”黄洪亮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多数队员严重晕船无法起身,但科考任务却不能停止,他便以身体优势主动承担工作。
一次风急浪高,他顶着呼啸的风声,在船达到30°倾斜情况下,坚持攀上旋梯在“雪龙”号驾驶台顶部采集气溶胶。“如果被大风刮跑,人就消失在大洋了。我当然怕,但咱们来了南极,困难再大也要完成科考任务。”在黄洪亮的示范和鼓励下,队员逐渐克服心理压力,调研资源分布、捕捞技术和作业环境等基本参数,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责任在肩 带队商业探捕
2008年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2009年,我国组建第一支商业性开发南极磷虾的船队,黄洪亮作为现场首席科学家、海上总指挥,两次带队开展探捕。与科学考察不同,商业捕捞涉及产量要求、成本核算、时间限制等,也面临更多实际难题。
“南极磷虾是集群动物,但当我们进入预估可捕量达5-11吨的高产区域,却什么都没看到。”黄洪亮回忆,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南极磷虾的渔场。他守在驾驶台,分析鱼探仪映像,调整探捕方案,终于成功发现大范围、高密度的南极磷虾集群。
连续半个月睡不上一个整觉、极地“雪盲”对视力造成损伤,黄洪亮和队员们不断坚持,只为实现我国南极渔业开发的战略行动。
开拓创新 研发高效渔具
带队探捕期间,黄洪亮仔细观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生产差距,发现“症结”在于缺乏专业化捕捞装备。于是,他设计了全新的拖网网具和网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经过生产试验和工艺优化,新网具的捕捞效率明显提高,起网速度增快20%,日拖网捕捞网次增加3-4次,具有提升日捕捞产量约100吨的潜力,单位时间捕捞产量已达到国外同类型船先进水平。
为规范捕捞行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对各国捕捞船严格审核与监控。“一条船、一个人的违法违约,对南极磷虾探捕都是毁灭性的。”黄洪亮将“负责任捕捞”“海洋友好”理念放在首位,监督和指导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中的履约行动,树立我国在南极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中的大国形象。
短短6年时间,我国在南极磷虾渔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2014年捕捞产量列世界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2016年创历史水平达6.5万吨,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生产船队,确立了我国在南极磷虾开发利用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