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黄浦江三说
谢家宝树
  文/谢家宝树

  财经作家苏小和最近写了篇《“上海滩”为何成为企业家之城》,在谈及上海的自然要素时说“黄浦江的上游连通着悠远的长江”,这就属于常识性错误了。溯黄浦之源,上海境内可以至淀山湖,再往上则是太湖,跟长江委实没有直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黄浦江是江南治水的产物,其诞生就是为了导太湖流域之水入海。

  太湖古称震泽,《尚书·禹贡》里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意思是作为入海通道的“三江”通畅的话,太湖流域就不会泛滥成灾。“三江”到底是哪三江,历来说法不一,三国时期的韦昭说是“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但东晋的庾阐、北魏的郦道元、隋唐的陆德明、唐代的张守节都认为是“松江、娄江、东江”,这一派人多势众,又都是重量级学者,后人便多依此说。

  至少在唐朝前期,松江(后称吴松江、吴淞江)、娄江、东江还能比较正常地发挥作用,其中尤以江面宽达20里的松江最为显要,坐落于松江之畔的青龙镇(今青浦白鹤镇青龙村一带)因得地利而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由于泥沙沉积、海岸线逐步东移,公元8世纪以后,三江以不同的速度开始退化,到宋代以后,东江最先消失,娄江也逐渐堙塞,仅剩松江独扛重任,江面也收窄至9里。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府时曾给宰相上书,称太湖水患时“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为了治理太湖水患,宋代地方官除了屡次疏浚松江外,还重新开凿了一条至和塘,走向和功能大致与堙废的娄江相当,所以有人便称之为娄江,其下游就是今天的浏河。

  宋末元初,吴淞江也不行了,从海面而来的大船再也无法溯江而上直入青龙港,只得停靠在下游的上海浦右,即今十六铺附近。及至明初,户部尚书夏元吉亲赴松江府治水,上海人叶宗行向夏元吉建议,放弃屡疏屡淤的吴淞江故道,在上游分水入浏河,下游则凿通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形成新的入海通道。夏元吉依计而行,治水相当成功,近现代上海优越的地理条件由此奠定,吴淞江则一蹶不振。今年年初,我曾两次到青龙镇旧址探访,看到当年作为导航标志的青龙塔犹在,只是昔日大港的迹象已荡然无存。我问青龙村的老支书庄胜元,青龙村距现在的吴淞江有多远,他的回答是“起码十多里路”。

  按照古吴越地区的水道命名规则,江的支流称浦(南北纵向),浦的支流称塘(东西横向)。所以从名称上看,黄浦本是松江的支流,因而明朝的金藻对二者有“母子”的譬喻,叶宗行那么一改,则让“母子关系”掉了个个儿,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下游在上海开埠后被称为苏州河,便是名称上也降级了。

  大概是为了让黄浦江显得更“历史悠久”,有人说黄浦江就是古代的东江,有关这个问题,清代江苏巡抚庄有恭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三江者,吴淞江娄江东江也。东江自宋已堙。逮明永乐间开黄浦江,宽阔深通,足当三江之一,故今亦谓之东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星访问
   第03版:周记
   第04版:话题
   第05版:话题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广告
   第08版:人物
   第09版:艺文
   第10版:专版
   第11版:悦读
   第12版:潮流
   第13版:服饰
   第14版:美容
   第15版:汽车
   第16版:美食
   第17版:旅游
   第18版:家居
   第19版:健康
   第20版:婚庆
   第21版:秀域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栏
   第24版:合唱团
   第25版:情感
   第26版:闲趣
   第27版:星访问
   第28版:星闻
毒舌乐评的传统
由黄浦江三说
叉头爷叔好谈吐
找你妹
人品的修行
新民地铁专栏23由黄浦江三说 2013-03-08 2 2013年03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