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容易与文学结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沈刚就是这样,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喜欢写点什么,毕业了干脆就直接到了文学杂志社去做了编辑,编稿之余,自己也写点什么,青春啊,迷惘啊,探索啊。与同时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沈刚即便是干上了与文学有关的职业后,依然还是无法感受到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可是,他遇到的毕竟不是一个只让人荒废的年代。沈刚从狭窄的文学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入新的行业,开始了他的广告职业生涯。沈刚为他的公司起的名字叫唐神,这当中还是分明可以感觉到他躁动的内心。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文学的爱好这个时候却成就了他。八十年代,中国的广告业刚起步,广告无论就制作水平还是创意都显得很简单直白,缺乏感染力。可是,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在一个瞬间里就赶上了世界,这个世界上所有花里胡哨的广告都来到中国,而对广告还缺乏概念的中国人迎头赶上了世界的潮流。沈刚和他的公司也就在这股潮流中锻炼着学习着,他发现,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化并非像古玩那般纯粹就是一个摆设,而更多的是一种创造,很多生活的进步其实就体现在一个看法一个新的理解之中。沈刚开始重新整理起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养成的对文学的爱好,他惊讶地发现,青春岁月一点也没有白白流失,爱过的,信过的依然都在,只是他需要对那些昔日的爱好做出新的提升和解答。
后来的结果证明沈刚当初对文学的热忱不是毫无价值的,在唐神这家广告公司所创意的广告中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气韵,尽管人们一时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心能随着它动就已经在说明着一切。而沈刚则更是从广告能策动人心这点上,更多地发现了文化媒介与传播与感动人之间的关系,他愈发地热爱起这份事业了。
一个人从年轻时代一个悄悄的喜好出发,走到能将这种喜好做成能为更广大的社会和民众服务的事业,沈刚以自己的人生去体现到了一个现代社会对文化对文学的需求,他依然要感谢的还是文学。请读沈刚的新书《别了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