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2年1月24日,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遭遇车祸去世,生命的旅程定格在76岁上,对于热爱他的影迷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他曾经这样说:“如果有幸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据说,他的死亡地点,正是临近他最后一部电影《另一片大海》的片场,海风、雨幕、迷雾,哀悼着电影大师的离去,也留下他永恒的背影。
安哲罗普洛斯并不算多产的导演,他的电影加起来也只有13部,我几乎收全了他的影碟;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不算明快流畅,有些似乎还艰涩难懂,但他绝对是一个有特色的导演,绝对配得上“希腊电影之父”的美名。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老头,是一个哲学家,是一个历史学家,也是一个诗人,他植根于古老的希腊土地,血脉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浸淫着不灭的神话、传说,举头凝望着大地、天空、海洋,用现代艺术精神,烛照政治、社会、文化,诠释时间、记忆、生命,用出色的影像,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画卷。
作为一个电影旅人,安哲罗普洛斯不仅穿越历史,也穿越人类的心灵。“希腊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岁月》《流浪艺人》《猎人》和《亚历山大大帝》是历史脚步在当代的回响,而“漂泊(或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雾中风景》则聚焦个体生命的历程。作为一个电影旅人,安哲罗普洛斯更是毕生行走在影像的风景中,孜孜探求着别人不可替代的导演艺术:情节里蕴含着希腊神话原型(《重建》《尤利西斯的凝视》《悲伤草原》);主题上比如时间、追寻、边界、乡愁,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永恒的一日》《鹳鸟踯躅》《时光之尘》);画面上弥漫着诗意元素,我尤其偏爱蓝色基调的朦胧雾霭、缥缈山岚、迷蒙雨幕、静穆海洋;他独树一帜的长镜头,像诗的节奏,缓慢、凝滞、沉静,而固定机位摄取的镜头,又像舞台,人物从画框外进出,平添想象空间……所有这一切,是安哲罗普洛斯留给我们的遗产,丰富而又独特,宝贵而又永远。
在安哲罗普洛斯所有的电影中,我最喜欢他的“漂泊(或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是关于放逐——还乡——放逐的电影:一个老游击队员,在外流浪32年回归故里,又被迫远离,历经半辈子等待的老妻问候丈夫“吃过饭了吗”的话语犹在耳畔,丈夫又将踏上漂泊的征程。“别忘了,旅行的时候又到了。风将你的眼眸带向远方”(但丁诗),32年的岁月,一切早已改变,老游击队员不见容于政府、社会,但老妻决定陪伴在他的身边。电影末尾,蓝色的海面上,海水漂荡,雾气蒸腾,这对老人携手随浮桴飘向远方。如果说《塞瑟岛之旅》里老游击队员是被迫远游的话,《养蜂人》中的主人公,却是主动离乡。小女儿出嫁了,没有共同语言的妻子和儿子要到雅典去了,海边的老房子要卖了,养蜂人携带着蜂箱将要踏上去南方的“花之旅”:莲花、三叶草、欧石楠、薄荷……还有陪伴在一起的女孩。但春天的原野和女孩,并不能改变养蜂人孤独的境况,承载着过去的重负,缺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养蜂人最终打开蜂箱让蜜蜂叮蜇自己而亡,这是一部比《雾中风景》更悲的悲剧。《雾中风景》是叙述姐弟两人去德国“寻父”的故事,虽然旅途屡遭磨难,最终是否找到父亲犹未可知。但结尾,他们越过边境,在迷雾中,还是看见了一棵树,一棵象征希望的树。画面里蔚蓝的天,蔚蓝的雾,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姐弟俩拥抱大树的黑色身影,定格成了一幅风景。这是迷离的风景,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