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河泥肥
郭树清
  郭树清

  过去,乡间农田施肥历来以人畜粪尿肥、饼肥、堆沤肥、绿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为主。所谓河泥肥是指河、塘、沟中的肥沃淤泥,也称“生泥”。

  家乡崇明,岛外四面环水,岛内河沟纵横,江海潮汐挟泥带沙而入,形成淤泥沉积于河道中。因此,河泥肥来源广,数量大,成本低,能就地积聚。家乡农民历来有积河泥肥的传统习惯。乡间有句谚语称“种到老学到老,不要忘记河泥稻”即:种稻的最好基肥是草河泥,指的是河、塘、沟里的淤泥。

  北风乍起的时候,地里的农活差不多都停下来了,可村民们却闲不住,于是,在寒风凛冽中,农人们赤脚穿鞋或在河底用长锹掘泥,或用泥络担子挑泥运泥。这忙碌的情景,给寂寞的冬日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挖掘河泥肥是种力气活,大多是男人们的活,一般总是不让女人和小孩沾边的。他们一个个扛着铁锹、担着泥络,使尽全力将淤泥用铁锹从河底挖出又用泥络担子挑上堤岸。

  那刚挑上岸的肥沃的河泥黑得发乌,油光闪亮,散发着水草清新沁人的气息。挖河泥的过程充满着劳动的愉悦,时不时地传来乡亲们那深沉的劳动号子,婉转悠扬,在蓝天和白云间穿梭,就像翠鸟掠过水面,在阳光下放飞她梦幻般的身姿一般。

  此时,也成了孩子们的趣事,他们欢呼雀跃地结伴来到河塘边凑热闹,看到淤泥上岸后,一些鱼虾跳将出来,待泥浆稍沉淀,还会有田螺慢慢冒出,在鸟金般的淤泥上,形成十分美妙的图案,或水墨淋漓,或淡雅清新,浑然天成,颇多意趣。孩子们一个个挽起袖子,将一双双小手伸进软软的带着水草的淤泥里,拾田螺、摸鱼虾,不亦乐乎,一会儿就成了一个个小泥猴。然后就嬉笑着拎着捡来的战利品蹦蹦跳跳往家中跑去……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河泥也是农家的一件宝。乡亲们挖河泥是为了用它来作肥料。他们先将河底掘出来的淤泥挑运到河边地块,经过一个冬天的冰霜冻结,开春后挑入稻田、麦田、油菜田、蚕豆田,敲碎铺在田垄中,用这“生泥”垩田,具有改良土壤的功能,可谓是农人喜欢、土地也喜欢的有机肥料。

  挖河泥实质上也在疏通清理河道,无形中也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被清理过的河流在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清澈起来。

  自上世纪70年代,化肥供应渐增,积河泥肥这一农事不见了。然而,农人们挖河泥肥的情景却如晨昏里的剪影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久久挥之不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评论·综合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早间点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树和森林
电影旅人
积河泥肥
大美建筑
开春时的土楼一景
面觐但丁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积河泥肥 2012-02-13 2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